
11月25日上午,2025中国汽车零部件新质生产力产业对接大会暨2025全国工商联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业商会年度大会盛大开幕!

国际知名的咨询机构——罗兰贝格 合伙人施志刚先生做《穿越周期,零部件企业3+3+1的致胜之道》主题演讲(以下为速记整理):
今天非常荣幸受全国工商联汽摩大会邀请做这个主题演讲,我先简单介绍一下罗兰贝格公司。
罗兰贝格是一家源于欧洲德国的全球战略咨询公司,创立与1967年,是目前全球头部咨询公司唯一创始人还健在的一家公司。我们公司有两个标签,第一,我们是一家源于德国,但是是一家全球布局的咨询公司,在大家能说的出名字的全球知名的城市,罗兰贝格公司都有布局。第二,我们公司关于在汽车行业的专注和咨询,我们罗兰贝格无论在全球也好,在中国也好,在汽车行业是一家绝对的头部咨询公司,以我们的收入、团队数量、服务客户来讲,我们都是在汽车行业一家非常专注服务的咨询公司。
借此机会跟大家介绍一下,这几年服务中国零部件企业、服务汽配行业,也是我们罗兰贝格一个非常重要的汽车下分业务板块。罗兰贝格公司本身服务不同客户的话题也或多或少反映了这个市场上大家正在关心的一些主题,这里有四个大的话题是这三年来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第一个话题,探讨未来我们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做增长,品类增长、客户增长、区域增长。第二个话题,关于出海的话题,关于出海话题大家不仅仅局限于去到哪里出海,大家更关注怎么样建厂、怎么样建立本土的研发和供应链能力。第三个话题,关于盈利性的提升,在整体竞争环境下,大家压力承压的情况下都在寻求,在不同的营销领域、生产领域去做节降。第四个话题,关于一些全球的并购,欧美企业、日韩企业都有不少企业在做一些重组,这个过程当中就会出现很多可能比较适配中资企业的一些并购标的对象,在这个过程当中,罗兰贝格有幸参与了很多,帮助企业寻找标的、做标的收购和整合等相关的课题。

接下来分享一下罗兰贝格对于零部件宏观趋势的思考,这几年做宏观趋势的介绍越来越难,因为它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对于未来经济的走势、总量的走势,包括未来看各种技术路径的不确定性,以及全球地缘政治导致的一些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大家谈未来趋势感觉很难摸清未来的一些方向。纵然如此,我们还是希望跟大家分享四个我们认为相对确定的趋势。
第一个趋势,全球乘用车需求疲软预期2030年前勉强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罗兰贝格做了一个分析,全球最高位大概是9000万辆,在17、18年的节点,我们展望到2030年大致是恢复性增长的逻辑,不是纯增量的逻辑。也就是说,全球汽车产业在总量不增长,在一个存量市场当中去做一个博弈和竞争。所以企业一下子就会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利润的压力,这是很显著的。
大家一直说汽车产业在走兼并整合,淘汰一些产能,对于未来的终局,我们推测中国汽车产业在主机厂层面大概会形成5+7或者5+10的主机厂竞争格局逻辑。上端的5家是以规模为基础的主要竞争逻辑,这里面会诞生200万、300万、400万体量的主机厂,这个需要绝对的规模优势。接下来的7家或者10家,一定要寻找15万甚至20万以上的高价位的车型去做区位竞争,有可能是一些中高端品牌,这里面包括中资,我们也欢迎一些外资企业依然在中国市场充分竞争、充分参与。这大概是主机厂的一些判断趋势。
零部件企业,因为品类比较多,很难去做一个排名的点评,从盈利性角度来讲,左边放了一张图是关于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盈利性分析,这些都是上市公司的报表统计,从2015年到疫情期间下滑至低点,这几年还是在恢复,落位大概是5%左右。中国的零部件行业大致也是一个走势图,疫情期间到达低点,再慢慢恢复性增长。对于未来的研判,第一,主机厂层面还是在存量竞争的高压状态下,整体来讲,我们不会特别乐观说零部件行业一下子会看到利润继续的增长或者超过7%、8%,未必能够实现。大概落位在什么区间?我们把白色家电或者消费电子,我们认为这两个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走过一轮内卷,相对集中,大概落位在5-8%之间,这是我们长期可以去做一个趋势性判断的盈利性落位区间。
在这样一个存量不增长、利润承压的市场下,我们汽车产业还是给大家看到了很多结构性的机会,这个结构性机会首先来源于最底层的产品创新,怎么把客户服务好,怎么把产品做的更好。在整个汽车产业链里面,无论是能源领域,电池依然会更加追求长续航,热管理依然会在追求一些新的技术创新。包括智能化的一些装备,智仓、智驾,包括智能底盘,包括一些新的材料,包括对于前车驾应用铝材料。整个汽车行业带有很多创新元素在里面,很多结构性机会。
结构性机会里面,因为我们在主机厂行业里面会探讨很多新势力,很少有人用这个词,零部件行业里面也有很多新势力,传统消费电子,美的,谈到参与了一些汽车热管理的零部件,包括TCL,包括地平线这样一些具有很强科研能力,一些创业型的企业也加入到这个行业,因为他们看到了很多汽车行业在创新领域的一些结构性的机会。这是主机厂有新势力,其实零部件也有很多新势力。
还有一点非常有意思,作为配件企业,大家这几年发现我们出现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我们原来的客户,车企有很强的做自制、内化很多零部件生了冲动,希望获得更多盈利性,不单单发生在主机厂OE层面,在很多售后配件里面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集团性主机厂拓展一些自有品牌的售后配件。我们走访很多企业,企业家都会跟我们探讨,问我们罗兰贝格怎么看主机厂自制的问题。我们探讨最终的一个逻辑,这能够掌握最终端对用户的洞察,谁能够掌握最领先的技术创新,谁又能够从一个零部件做到一个系统,能够掌握这种系统级的能力,我们相信就能在这个市场上存活下去。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但是确确实实今天中国市场上发生这件事情。
如果我们去看整个汽车产业走过这么长的历史,早年经历过一段主机厂希望获得更大的利润,希望很多自制,但逐步把很多偏向于通用件、标准件回到市场,现在我们又处在这个周期。
刚才也有嘉宾提到了零部件百强名单,今年零部件百强名单看到中国的上榜企业从13家上升到17家,这个门槛是250亿,能够达到250亿收入的就能够跨入全球的零部件百强企业。在全球的绝对数来讲,欧洲、日本依然在我们的前面,我希望大家还是以一个学习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情。
关于出海下午有分论坛,我们出海规模从去年无论是直接出口也好、本地生产也好,我们大致判断有1万亿的规模,这个体量是非常大的。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今年是汽配行业一个风向标的事情,扬腾创新已经在走IPO流程,这家企业从五年时间内,几乎从零的状态做到今年预估40亿的规模,我相信这给大家带来一个强大的信心,我们市场在哪里开拓、去哪里做、怎么做,相信给大家带来很多思路,这是有实践给大家证明的。扬腾在亚马逊上的产品包容、做的营销,你完全感觉这是一个世界一流企业,用中国的制造能力服务全球。
因为时间原因,我简要讲一下,这是一个3+3+1的模式,在过去,零部件要么是创新力很强,要么是能做一个系统级的解决方案,要么是一个成本致胜的零部件企业。但是今天的中国市场,你起码掌握三项中的两项,甚至是三项全要素的核心能力,这是对在座的很多企业家提出一个新的要求。
从增长的方向和逻辑来看有三个点,第一是出海,第二是兼并购,第三是看一些中国市场或者全球市场,低空飞行也好、人形机器人也好等等一些新的领域,这是每家在做的一些增长的方向探索。
最后,我相信今天在座有很多民营企业家,最后+1是哪一块,我曾经走访过一家企业,他说中国企业出海是产品力和组织能力的溢出。中国企业做产品没有问题,但是在组织能力上,中国企业还是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里罗列了一张图,我们把过去上市公司罗兰贝格能查到的数据信息,我们罗列了上市公司2000家民营企业的数据,从2010-2024年,我们看不同企业增长的幅度,我们发现大概50%的企业在疫情后失去了增长动能。反过来讲,也有50%的企业他们走过这段寒冬,依然非常坚挺的在市场上去拼搏。
我们看民营企业,我们把欧洲的一些民营企业也好,亚洲的一些民营企业也好,在欧洲老牌民营企业或者他们叫家族企业,他们在整个生长过程当中,能够坚持120年的家族企业,色块代表家族的参与度是下降的,不到15%。但在亚洲,包括巴西、印度,我们发现民营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运营,如果是能够做一家百年企业的话,依然有50%的参与度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上,也就是说我们是躬身入局的,这是亚洲的文化。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人治和法治的转变过程当中,我相信很多企业在前十年、后十年,都会经历一代和二代的传承,这个在浙江很多企业是非常显著的,所以这里面怎么做很好的过渡,我相信在组织能力上,不仅仅是我们推动业务的创新,伴随着我们出海,这里面有很多话题是民营企业家要去思考和深思的。
最后点一个题,包括治理与内部冲突,如何从人治走向法治,把家族企业的管理和职业经理人团队做一个权力职责很好的分配。如何做好战略管理和运营管理,很多民营企业家当规模成长之后,形成一个集团化管理,董事会管什么、集团管什么、实际操盘的业务人员管什么,要有一个分配。还有一些,确实是我们传承的问题。最后是关于一些民营企业怎么去吸引人才,我相信有很多话题是我们接下来,我们说产品力的溢出到组织能力的溢出,后半句话是很多民营企业需要去关注和思考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