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的雄狮——喀麦隆:出口中国激增8.7%, 非洲缩影里的人文与经济脉动


喀麦隆:历史沉淀与自然神工
大量历史人文遗迹记录着喀麦隆的变迁。最大城市杜阿拉保留着 19 世纪德国殖民时期的建筑,比如 “德国总督府旧址”—— 红砖墙、尖顶窗的设计带着欧洲古典风格,如今已改为 “杜阿拉历史博物馆”,馆内陈列着殖民时期的地图、电报机,以及当地反抗殖民统治的文献,无声诉说着那段复杂的历史。
中部城市巴富萨姆的 “巴富萨姆部落村” 则更显原始:圆形茅草屋沿山坡分布,木质栅栏围绕村落,部落长老的议事厅里,墙壁上画着部落迁徙路线图,游客可在这里体验舂米、编织等传统劳作,感受非洲部落的生活智慧。
首都雅温得的国家博物馆则是人文脉络的 “总集”。馆内收藏了数千件文物,从公元前 5 世纪的青铜器、部落面具,到近代的传统乐器、服饰,系统展示了喀麦隆各民族的文化发展。
自然生态地标中,瓦扎国家公园是当之无愧的 “非洲生态明珠”。它位于北部边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生物圈保护区,稀树草原与湿地交织的地貌,成为黑犀牛、非洲象、长颈鹿等珍稀动物的家园——全球黑犀牛数量不足 6000 头,瓦扎公园凭借严格的保护措施,成为非洲少数能稳定观测到黑犀牛的区域之一。每年旱季,公园还会迎来数十万只候鸟,成群的火烈鸟、苍鹭掠过湿地,与草原上的动物构成灵动的生态画卷。
而林贝黑沙滩则是喀麦隆最独特的海岸景观。它位于西南部几内亚湾沿岸,沙滩由喀麦隆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长期沉积形成,踩上去细腻如墨,与湛蓝的海水形成强烈反差。沙滩旁的喀麦隆火山更具气势——它是非洲最高的活火山(海拔 4095 米),山顶常年被云雾笼罩,若天气晴朗,可远眺火山口的灰褐色岩。

经济趋势:传统与新兴的双轨前行
近年喀麦隆的经济发展,围绕 “巩固传统支柱、探索新兴领域” 展开。并且,随着中国超越法国成为喀麦隆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喀麦隆的贸易版图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这反映了非洲大陆经济更广泛的格局转变。
根据喀麦隆国家统计局(INS)的最新数据,2024年,中国从喀麦隆进口了价值5351亿中非法郎的商品,占其出口总额的16.5%,而法国的份额则降至仅5.7%。
这一变化标志着喀麦隆对华出口在一年内飙升了8.7个百分点。对中国出口额的激增主要得益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仅原油一项就占喀麦隆对华出口的83%,天然气则贡献了8%。喀麦隆石油储量约 2 亿桶(2024 年数据),主要分布在南部几内亚湾。
此外,2024 年,喀麦隆实际GDP增长 3.5%,高于2023年的 3.2%,这得益于可可价格上涨、棉花产量提高以及工业电力改善。随着工业电力供应和公共投资的增加,预计经济增长将逐步改善。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通货膨胀率将从2023年12月的7.4%下降到2024年底的4.5%和2025年中期的4.1%,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3%。这一表现得益于喀麦隆货币政策的收紧以及进口成本的下降。
尽管喀麦隆曾长期依赖可可、咖啡出口,如今则在保持优势的同时拓展品类。作为非洲第三大可可生产国(2023 年产量约 20 万吨),可可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 40% 以上。政府还鼓励种植棕榈油、橡胶、香蕉等经济作物,南部的棕榈种植园已形成 “种植 - 加工 - 出口” 链条,棕榈油产品不仅销往欧洲,还进入西非邻国市场。更重要的是,“本土化加工” 成为转型重点:过去多出口初级可可豆,如今本土企业建起可可加工厂,将可可豆制成可可脂、可可粉,附加值提升 30% 以上,减少了对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波动的依赖。

基础设施

升级枢纽,联通区域是关键支撑。喀麦隆是西非重要物流枢纽,杜阿拉港是西非最大港口之一,2023 年货物吞吐量达 1800 万吨,较 2020 年增长 25%。政府近年投入资金扩建码头、改善仓储设施,还修建了雅温得-杜阿拉高速公路,将两地通行时间从 6 小时缩短至 3 小时,大幅提升了商品流通效率。如今,喀麦隆的农产品从南部种植园运到杜阿拉港,再出口到欧洲,时间比此前减少 2-3 天。

旅游业


值得注意的是,喀麦隆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除了工业基础薄弱、贫富差距较大、产业升级缓慢等经济阻碍,喀麦隆仍一直在努力应对极北地区博科圣地的袭击以及英语地区的分裂主义叛乱。自2017年9月以来,这一局势已导致超过一百万人在国内流离失所。另外,据世界银行2021-2022年家庭调查数据显示,23.0%的人口仍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

免责声明:
长
按
关
注
中非民间商会公众号
微信号 : CABC2006
新浪微博:@中非民间商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