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水乡乌干达:6.3% GDP增速!大猩猩家园+咖啡香勾勒发展新篇


乌干达的历史:挣脱殖民枷锁,迈向自主发展
乌干达的人类活动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班图族、干达人等古老部落在此耕耘畜牧,形成了独特的部落文化与传统习俗。19世纪末,英国探险家亨利·莫顿·斯坦利抵达后,乌干达逐渐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英国殖民者建立大型种植园,大规模生产棉花和咖啡,将其作为工业原料运往欧洲,直接导致乌干达本土经济断裂,传统农业和手工业被边缘化,社会矛盾持续加剧。20世纪中叶,非洲大陆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1962年10月9日,乌干达宣告独立,开启了自主发展的新征程。
如今,乌干达已从昔日的“殖民原料地”蜕变为东非地区的重要经济体。农业领域突破“初级出口”模式,向深加工与品牌化升级;制造业主动引进外资和技术,布局多元赛道;旅游业依托自然禀赋强势复苏,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乌干达的今天:农业筑基、制造突围、服务领跑
尽管乌干达仍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但其经济自1991年以来展现出强劲韧性,年均增长率稳定在6%左右。近年陆续克服高通胀、利率波动和埃博拉疫情等冲击后,乌干达经济重回高速增长轨道。2023年乌干达名义GDP达492.73亿美元,同比增长5.23%;2024年该国经济持续扩张,名义GDP攀升至565.91亿美元,实际同比增长6.3%(乌干达财政部2024年经济报告),显著高于非洲3.8%的平均增速,三大产业协同发力为东非区域经济注入持久活力。

(一)农业:国民经济的 “压舱石”

乌干达是典型的农业大国。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农业贡献了全国25%的GDP,为70%的人口提供生计。随着产业多元化升级发展,农业占比从2000年的34.1%下降至24.9%,但仍是经济稳定的核心支撑。不过,农业生产率低、附加值有限以及就业与经济贡献脱节等问题,仍是当前发展的主要挑战。
一是,咖啡产业:咖啡是乌干达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近年来,乌干达以政策立法、技术创新、小农赋能、产业链延伸、南南合作五大举措为抓手,实现了从 “非洲咖啡出口老二” 到 “全球精品咖啡玩家” 的跨越。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在2025年6月国情咨文中透露,乌干达咖啡产量呈上升趋势,从2022/23财年780万袋(60公斤/袋)增至2023/24财年820万袋。相应地,咖啡出口收入从8.45亿美元飙升至11.44亿美元,跻身全球精品咖啡核心供应国行列。
二是,茶叶与渔业:茶叶是乌干达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主要销往英国、巴基斯坦、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渔业形成“捕捞 -加工 - 出口”产业链,尼罗河鲈鱼、罗非鱼等产品长期占据欧盟高端水产市场。
三是,粮食自给有余:通过推广杂交玉米、水稻种植,不仅实现国内粮食自给,还向卢旺达、布隆迪等国出口,成为东非粮食安全 “贡献者”。

(二)制造业:从 “进口依赖” 到 “本土突围”

近年,乌干达制造业依托 “进口替代战略” 快速发展,重点领域亮点突出,逐步减少对外部工业产品的依赖。
一是,钢铁与水泥:基建配套先行。2024 年液态钢铁产量维持东非区域领先水平,中国天唐集团等中资企业参与的钢铁项目占据全国主要产能;中资投资的莫罗托水泥厂投产后,预计年产熟料200万吨、水泥100万吨,将进一步填补北部地区产能空白,为基建项目提供保障。
二是,食品饮料:本土品牌主导。形成“啤酒+制糖”双支柱格局,尼罗啤酒厂与乌干达啤酒厂共同主导全国啤酒市场,产品覆盖东非多国;以卡基拉糖业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产糖规模可观,部分产品出口至东非邻国,打破进口依赖。
三是,工业园驱动:产业集聚升级。依托中乌姆巴莱工业园、辽沈工业园等重要载体,持续吸引纺织、家电组装、制药等领域企业入驻,2024 年制造业增速表现优于GDP整体增长水平。

(三)服务业:经济增长的 “主引擎”

乌干达服务业是经济第一大产业,其中旅游业与区域贸易是核心增长动力。
一是,旅游业:强势复苏打造区域标杆。2023 年接待外国游客 130万人次,布温迪大猩猩追踪、默奇森瀑布漂流、维多利亚湖游船成为三大体验项目。政府正推出 “东非三国(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单一旅游签证”,以实现三国旅游资源联动。
二是,区域贸易:东非枢纽功能凸显。作为东非共同体成员国,乌干达依托坎帕拉、恩德培等交通枢纽发展转口贸易,推动区域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出口以咖啡、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为主,进口则集中在机械、电子产品等工业用品,成为东非区域贸易网络的重要节点。

中乌经贸往来:携手并进,互利共赢
据统计,乌干达在2023/2024财年(2023年10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共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30.34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2024/2025财年第一季度,乌干达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同比增长25.4%。在阿联酋举行的迪拜国际投资年会上,乌干达荣获“2024年非洲最佳投资国”奖项,成为东非共同体内部外国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近年来,中国与乌干达的经贸合作持续深化,中国已成为乌干达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乌双边贸易额达14.63亿美元,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12.14%,增速高于同期中非贸易均值7.32个百分点,展现出强劲的合作活力。
从贸易结构看,2024年中国向乌干达出口商品以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石油产品等为主,精准匹配乌干达基建与工业化需求;乌干达向中国出口的特色产品则以咖啡、木制品、油籽等农产品为主,双方贸易结构互补,为合作深化奠定坚实基础。
在投资领域,中国企业已深度参与乌干达经济建设,投资项目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制造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中国企业通过这些投资项目,成为推动乌干达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投资乌干达:机遇与挑战并存,把握红利筑牢防线
(一) 投资机遇:政策 + 市场 + 资源的三重红利
一是,政策友好度高。外资无行业准入限制,资本可自由兑换;制造业、农业企业享受“前5年免税”政策,工业园内企业额外获 “原材料进口免税”优惠,政策支持力度居东非前列;二是,市场潜力广阔。东非共同体5亿人口市场,劳动力成本优势显著,尤其适合劳动密集型(如纺织、服装)与资源加工型产业(如农产品深加工、矿产开发)落地;三是,资源禀赋富集。咖啡、茶叶、淡水鱼等农业资源待深度开发、矿产(铜、钴、金)资源储量丰富,且钴资源契合全球“绿色转型”对动力电池原料的需求,投资潜力巨大。
(二)核心挑战:基建与合规的双重考验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不稳定,企业需自备发电机保障生产。农村道路通达性差,影响农产品运输效率与成本;二是,法律与合规风险。当地法律体系复杂,土地确权、环保审批流程冗长,部分区域存在执法不透明问题,需提前做好政策研判与合规准备;三是,劳工管理难度。工会组织活跃,罢工事件偶发,需建立 “本地化雇佣 + 常态化工会沟通” 机制,避免劳资纠纷影响生产。
(三)重点安全防范建议
乌干达社会治安 “区域分化明显”,需针对性防范:一是,避开高风险区域。北部与苏丹、刚果(金)边境、城乡结合部等地区避免前往;优先选择坎帕拉核心商业区、恩德培、景区周边居住或办公;二是,规范个人安全行为。包括不乘坐无牌照摩托车,夜间不单独外出;少带现金,大额交易通过银行转账;女性旅行者建议结伴等;三是,强化企业安防措施。驻地安装围墙、电网、监控,定期检查报警系统;对本地员工进行背景审查,尤其对涉及财务、仓储等岗位的员工;与当地警方建立常态化联系,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水乡的未来,合作的新篇

从 “殖民原料地” 到 “东非经济新星”,乌干达以“高原水乡” 的生态禀赋、“咖啡之乡”的产业根基、“大猩猩家园”的独特魅力,在非洲发展浪潮中站稳脚跟。未来,随着东非区域一体化推进与乌干达产业升级,乌干达必将成为连接东非资源与全球市场的“桥梁”,而中乌在“互利共赢”框架下的合作,也将为这片土地续写更多关于繁荣与希望的传奇。

免责声明:
长
按
关
注
中非民间商会公众号
微信号 : CABC2006
新浪微博:@中非民间商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