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5011043254
service@qushanghui.com.cn
商会动态

温度商道丨重庆市温州商会会长谢庆好:温州商人的「家」与「路」

重庆市温州商会
新闻来源: 重庆市温州商会
查看次数:1060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温州方言里,“生意”二字别有深意—“生”意味着生命与生长,“意”则包含着情义与心意。永嘉学派在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提出的“义利并举”,如同基因密码,深植于温州商人的血脉。


谢庆好对此的解读朴素而深刻:“义利必须结合在一起。天天只谈感情没合作,不长久;天天只谈利益又太现实,也走不远。”




图片



1995年,不到十八岁的谢庆好离开温州闯荡北京,做过纪念品,卖过保暖内衣,在批发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唯一一单谈成的生意被好友横刀夺走,他蜷缩在出租屋里整夜无眠,却始终不肯拖欠供货商一分钱。“关店前批发商都不指望我能还钱,太多人跑路了。我后来借钱还清欠款,他成了我一辈子的朋友。”诚信像一粒种子,在商海浮沉中深扎进他的骨髓。


两年后电视里重庆街头的熙攘人群点燃了他的灵感:这座新直辖市涌动着活力,而“美女多又爱打扮”的城市特质,与“女子成好”的朴素哲学不谋而合。绿皮火车轰鸣西行,背包里仅有的家底贴着胸口,烫得像一团火。




图片



列车南下途中,他反复推演商业模型:用敏锐时尚嗅觉甄选饰品,以低价策略打开市场,再以连锁模式裂变扩张。这套不被亲友看好的思路,最终化作沙坪坝第一家十平米小店。


谢庆好打出“三好”招牌—好时尚、好低价、好品质,将看似矛盾的三个词熔铸成商业利刃。玻璃柜台里,2.8元的发卡与12.8元的同款竞品静静陈列,昭示着“平替哲学”的雏形。


阁楼青年不曾想到,沙坪坝的星星之火会燎原至全国。1200多家阿好坊专卖店如春笋破土,为社会创造近万个就业岗位的同时,也为「温商精神」做出了真实的诠释。


图片



他敏锐地捕捉着消费脉搏的转向,早早便意识到中国零售的暴利时代早已终结,生产更加平价的商品并非简单的价格战,而是基于对宏观经济和消费心理的预判—对标日本优衣库、无印良品在经济调整期崛起的路径,他判断中国消费品也将向高性价比疾驰。


在重庆三峡广场,阿好坊之家明亮的店面里,色彩缤纷的潮玩、精致的饰品、实用的家居用品和谐共存。母亲带着孩子,可以各取所需,满载而归,而不必担心钱包重压。


这正是谢庆好创业二十余年后,将“义利并举”哲学落地的商业实践:“2020年诞生的阿好坊之家这个品牌的初衷,就是想让客户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东西。”


图片



店里,一件品质优良的基础款T恤,被他从129元坚决压到“99元两件”。近年消费疲软,他反而加码一线员工薪资:“我希望员工工资一直涨。工资涨了,内循环才能起来。”他抗拒“割韭菜”式营销:“大家都想着怎么掏空你的口袋,我们想的是怎么让你花一份钱买两份快乐。”


商道的本质,终究是让每一件商品回归应有的价值。

图片
图片
图片

温州人闯世界的方式,常始于“家”的延伸。一人站稳脚跟,便拉扯兄弟姐妹、同乡邻里共同打拼。“一个人出去,带上亲戚,同一个行业,一个带一个,就形成了‘传帮带’的文化。”谢庆好回忆早年温州人外出经商的路径。这种基于血缘地缘的纽带,使温商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全球,却又紧密相连。


在阿好坊转型阵痛中,“家文化”成为破局密钥。


在公司总部,一位保洁阿姨已跟随他二十年。当得知人事曾想不给她交社保时,谢庆好当场震怒:“她难道不是我们的家人吗?”由于这位阿姨的丈夫是残疾人,谢庆好从多年前就主动给她额外补贴,默默支撑着这个小家。


图片

类似的故事并不鲜见,阿好坊创立之初的第一位员工,二十三年后依然在岗,从一线店员成长为运营负责人,谢庆好劝她“退居二线”,她却依然忍不住去店里亲手理货。时间,在这里酿造了超越雇佣的亲情。


“家文化”的维系,在于细处。谢庆好甚至会因员工使用公共空间不文明而召集所有人现场教育:“这是我们的家,应该尊重大家都要使用的空间。”自助餐时看到浪费,他会严肃告诫自己的孩子,也以此审视合作伙伴的素养。这些看似琐碎甚至“不近人情”的要求,正是“传帮带”的具象化—传递规则,帮助养成,带出素养。他办公室的门永远敞开:“我会保持最大限度的透明化,没有信任,哪来家人?”


温商的金字招牌,正由这无数细微处的诚信与担当熔铸而成。即使遭遇疫情重创、重庆山火导致门店数月零收入、团队数月发不出工资的至暗时刻,核心团队无一人离开,甚至有人主动拿出积蓄支援公司。“欠你们的,我用未来还。”谢庆好郑重地说。


对待加盟商,谢庆好更视其为“用背来托举”的责任。

图片


正是出于这份对加盟商命运的高度负责,谢庆好在扩张策略上极为克制。为屏蔽风险,他克制扩张,坚持每年只开60家店,将资源集中于夯实内功——选址、商品、服务的标准化体系及人才梯队建设。这种以质量换时间、以深度换广度的战略定力,确保了每一家店的成功率。


图片


在温州方言里,“生意”二字别有深意—“生”意立足当下稳扎稳打的同时,谢庆好心中早已绘就一幅宏大的蓝图:用二十年时间,实现“全球千亿万店”—在全球开设上千家门店,达成百亿级营收。而这一构想的萌芽,源于2021年他徒步穿越甘肃戈壁沙漠的那128公里极限跋涉。


在极限的跋涉中,目标变得无比纯粹:向前,每一步都更接近终点。沙砾灌进鞋袜,体力逼近极限,但是“爬都爬过去”的念头支撑着他。正是在这片苍茫的戈壁上,“全球千亿万店”的二十年蓝图在他心中豁然清晰。


“没有目标,人就像行尸走肉。”目标感与路径在极限环境下被反复锤炼,如同他理解的温商精神:“过去,创业就是创新;现在,创新才是创业。”戈壁的每一步,都隐喻着温商在时代浪潮中必须保持的坚韧与清醒—自律、方向感、强健的体魄与精神。


图片
图片
图片

谢庆好的名字,是祖父见他出生时新房封顶、红日初升、工匠完工即兴所取。这朴素的“三好”,暗含了温商最本真的生存哲学:在时代大潮中捕捉机遇,在异乡扎根生长,以诚信和“义利并举”聚拢人心,最终指向一个朴素而宏大的愿望—一切都好。


如今,谢庆好的身份早已超越了单一的企业家。作为重庆市温州商会会长,他肩负着十万在渝温商的信任。这份信任,对他而言是沉甸甸的责任,也重塑了他的个人轨迹。


“转变了,其实人在每个阶段都会有转变。”他坦言,早期创业的温州人,目标直接而现实—解决温饱,改善生活。当物质需求满足后,他思考的重心转向了“怎么去创造社会价值”。

图片

自筹资金维系同乡联结,组织公益,参与地方建设···商会的意义,在于将个体的“家”扩展为群体的“家”,让“义利并举”的精神在互助与担当中生生不息。


“你只有完成这样的转变,才是从‘老板’到‘企业家’的转化;然后从企业家到慈善家,又是一个新的转化。”


从精耕主业到反哺社会,从资源整合到文明共建,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商业文明进阶的缩影。它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群体觉醒: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可持续的方式将资源投入教育、文化传承与社区发展等公共领域,既是经营逻辑的自然延伸,更是对“商者无域,善行有方”的现代诠释。“那才是我真正开心的事情。”谢庆好说。



图片


当无数99元两件的T恤被消费者带回家,当一个个加盟商在平台支撑下站稳脚跟,当非遗匠人的作品通过他的门店被世界看见,谢庆好所践行的“温度商道”,便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找到了柔软的锚点。


在利润与人性、传统与现代的张力间,谢庆好为温商精神写下鲜活的时代注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企业家的进阶之路,更是一个商帮如何将地缘基因转化为世界语言,在全球化时代续写“四千精神”的新篇章。



图片



当无数温商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用行动诠释着“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勤勉,用瞬间刷屏的“@我帮你”践行着守望相助的义理,在商品流通的宏大叙事里,固执地编织着“家”的经纬。


他们共同点亮的精神灯火,是千年商脉的薪火相传,亦是面向未来的精神坐标。它昭示着:在高度互联却又充满疏离的现代商业社会,那些根植于文化基因、着眼于共同福祉的“温商之道”,正以其独特的韧性与温度,勾勒出一种更具人文关怀和可持续性的商业图景。


商港的灯火从未熄灭,它从瓯江畔的古码头蔓延至长江边的写字楼,最终在每一个温州人心里,燃成一盏不灭的灯。


这灯光不炫目,却足以穿透急流险滩,在利润的汪洋与竞争的暗礁间,始终映出那条回家的路。



图片




来源:温商研究中心

监制:谢庆好、颜贻骥、郑斌文、梁安定

主编:陈冬梅

排版:张明娟


图片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推荐”的,会慢慢收不到来自重庆市温州商会的推送。如果您喜欢重庆市温州商会发布的新鲜资讯,想和我们一起共商共建共享商会大家庭,那就请将“重庆市温州商会”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记得点下“赞”“推荐”!无论风里雨里,还是晴空万里,小编都在这里等你~

图片
点个「赞」和「❤」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