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鱼市烟火,触摸港口脉搏





清晨的达累斯萨拉姆,印度洋的海风裹挟着咸腥与生机,涌入城市的大街小巷。这里是东非的“海洋之心”,人们的生活永远与潮汐同频,而最鲜活的脉搏,藏在鱼市的吆喝声、港口的汽笛声,以及每一寸被阳光晒得发烫的码头地砖中。
一
Kivukoni鱼市
——海洋经济的微观缩影
作为东非最大的海鲜交易市场之一,Kivukoni鱼市是达累斯萨拉姆的“清晨闹钟”。天未亮时,数百艘渔船已陆续靠岸,渔获从船舱倾泻而出——银鲷鱼鳞片泛着冷光,苏眉鱼尾巴拍打水花,青蟹在竹筐中张牙舞爪。市场的地面永远湿漉漉的,混合着海水、鱼腥和汗水的味道,构成这座城市最原始的嗅觉记忆。
这里的交易充满博弈与智慧。当我们惊讶于经过一番斯瓦希里语与手势的“交锋”,花3000坦桑先令(约为7.81RMB)就可以买到一条漂亮的鲷鱼时,一位常驻的华人商贩透露,鱼贩们往往对“国际顾客”格外热情, “本地人买鱼按‘堆’计价,外国人按‘条’算,这是鱼市默认的潜规则。”市场的角落里,印着“义乌小商品”字样的二手塑料袋被反复使用,成为全球化贸易的微小注脚。

二
达累斯萨拉姆港
——东非的物流野心
距离鱼市仅3公里的达累斯萨拉姆港,则是坦桑尼亚面向世界的窗口。作为东非第二大港(仅次于蒙巴萨),这里承担着坦桑尼亚90%的进出口货物,并服务赞比亚、乌干达等6个内陆国家。2023年港口吞吐量突破1800万吨,但仍面临泊位不足、设备老化的挑战。
在港口的集装箱堆场,印着“COSCO”“马士基”的货柜堆积如山,起重机将来自中国的电子产品、印度的纺织品运往内陆,同时将非洲的矿产、咖啡豆输向全球。一名港口工人指着新建的7号泊位说:“中国公司参与扩建后,这里能停靠10万吨级货轮,效率比过去快了一倍。”
根据坦桑尼亚“2025港口总体规划”,政府将投入15亿美元升级设施,目标到2030年实现年吞吐量2800万吨,并依托“中央走廊”铁路直通刚果(金),打造“印度洋-大西洋”物流动脉。这一蓝图背后,是非洲自贸区(AfCFTA)的加速落地——预计到2035年,区域贸易额将增长81%,而高效港口正是关键支点。
三
去非洲,答案在现场
站在达累斯萨拉姆港的防波堤上,眼前是渔船与巨轮共舞的海面,身后是鱼市鼎沸的人声。这里既有传统渔业的粗粝生命力,也有现代港口的钢铁秩序;既有资源禀赋的天然馈赠,也有转型阵痛的隐隐回响。
若问“非洲是否值得奔赴”,数据或许冰冷,但鱼贩秤杆上的银鲷、港口工人的汗水、以及政府文件上增长的数字,早已编织出答案的经纬。

免责声明:
长
按
关
注
中非民间商会公众号
微信号 : CABC2006
新浪微博:@中非民间商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