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汽车消费环境成重点优化对象
2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五部门联合发布了《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共有19项措施,其中5项提到了汽车消费,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头号优化对象。
汽车消费之所以如此受重视,道理很简单,汽车早已走进国人的家庭,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架在车轮上的国家。看汽车保有量,去年已达3.53亿辆,比位居第二名的美国多出7000万辆左右;看年度销量,去年的乘用车国内销量接近2300万辆,比美国的轻型汽车销量多出约700万辆;论出口量,我国已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汽车消费环境的世界影响力正在迅速扩大。
实事求是地讲,尽管发展速度比较快,但质量仍然是中国品牌汽车的软肋之一。这与我国车市20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大家多忙于跑马圈地的氛围关系极大。研发体系建设的优先级总是被排在产能扩张之后,重设计轻试验、重整车轻系统,以至于在传统汽车技术领域,中国品牌车企几乎没有可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赞誉的技术创新成果;由于动力电池、自动驾驶和互联网等“行业外”技术力量的促进和支撑,中国品牌汽车才有了可以让世界仰慕、反向输出技术的辉煌成就。然而,从技术的可靠性和产品的耐久性方面来说,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完善度和消费体验满意度与传统燃油车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分析总结汽车消费投诉榜单可以发现,无论是传统燃油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刹车失灵是个投诉率较高的通病。制动是最重要的安全性能,很多产品不能确保这个性能总是有效,实在是说不过去。“方案”中有“严守消费安全底线”的要求。照此要求,有关部门急需做一些制动标准提升工作,有必要对制动系统安全冗余提出强制性要求,及早治愈这个通病。
动力电池故障、迅速爆燃、续航断崖式下降等问题,一直是新能源汽车产品投诉率居高不下的通病,这固然有锂离子电池技术较难克服的固有弊端,但通过采访和对比,可以得出研发深度不够、成本优先这两个深层次原因是很多新能源汽车“心脏病”较重的原因所在。加严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安全标准,将新标准尽快付诸实施势在必行,不能任由价格战一直刺穿安全底线。
比如说,在充电环节自燃占比较高。充电电流过大,导致电控采样传感器失效,保险丝熔断不彻底,极易造成短路引发自燃。很多车型为了节省成本,省去了必要的传感器,选用了便宜的保险丝。再比如,现在72%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使用4年后就进入了二手车市场,主要原因是电池出了问题。问题原因之一就是电池底部受到了撞击。那么,能不能提高国标的底部撞击要求呢?电解液、电芯隔膜和正极材料的耐高温性能是不是也应提高呢?
近两三年,夸大其词、超前宣传、名实不副、虚假承诺等形形色色的虚假宣传泛滥起来。在新能源汽车营销方面,“舌风大”俨然成了一种关键生产力。可以说,虚假宣传是“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典型表现之一,是不诚信、不公平的行为,严重污染了行业生态和消费文化。“方案”将查处虚假宣传作为重点任务,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整治“内卷式”竞争作为今年必须抓好的九大任务之一的具体体现,汽车行业期盼着有关部门具体有力的治理举措。
综上所述,除了产品质量,销售服务和车辆维保环节的诚信问题也是“方案”的治理重点。“方案”强调,“强化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限制消费者权利,违反约定延迟交车或模糊交车时间,单方面更改合同内容,虚构车源,低价诱客引流,巧立名目乱收费,骗取定金;隐瞒车辆过户次数、瑕疵信息和行驶里程;过度保养,4S店转让后消费者权益受损等,这些长期难以消除的消费痛点,都有可能纳入“方案”所说的“铁拳”行动中。
消息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