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5011043254
service@qushanghui.com.cn
商会动态

中国菌草播撒希望

中非民间商会
新闻来源: 中非民间商会
查看次数:1126
发布日期:2025-02-11

来源:撒哈拉视野公众号


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郊外的卡布耶地区,一家食用菌培育工坊里的工人们正熟练地将菌草粉、米糠等原材料与水混合,制成培养基,再装袋压制成饱满的食用菌培养袋。


这些菌袋承载着改变卢旺达农业的绿色希望,它们源于一种来自中国的创新技术——菌草技术。

这项由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在20世纪80年代发明的技术,用草替代木材作为栽培食药用菌培养基原料,不仅保护了森林资源,还为农民创造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径。不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朋友称它是来自中国的“幸福草”。

“菌草技术让我看到了未来”

38岁的埃马纽埃尔·阿希马纳原本是糖厂的机械技师,2008年,一次农业培训让他接触到菌草技术,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图片

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一家食用菌培育作坊,作坊主人埃马纽埃尔·阿希马纳检查菌袋(2020年9月9日)。新华社发(西里尔·恩德格亚摄)


“那时,我每天的收入只有400卢旺达法郎(约0.4美元),几乎无法养家糊口。”阿希马纳回忆道。他在培训中学习了菌草技术,并敏锐地看到了商机。

2016年,阿希马纳辞去机械技师的工作,创立了自己的菌草公司——Biovita。凭借这项低成本、高收益的技术,他每月收入高达80万卢旺达法郎(约800美元)。他说:“菌草技术让我看到了未来,改变了生活。”

阿希马纳与邻里合作,组织培训课程。许多农民通过培训,掌握了菌草技术,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以实际行动造福民众”

卢旺达是菌草技术成功推广的典范。因为菌草技术的低成本、高效益,与卢旺达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高度契合,受到卢旺达政府高度重视。

自2006年开始,中国农业专家深入卢旺达乡村,手把手教授农民菌草种植技术和食用菌栽培方法。

图片

8月13日,在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的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菌草专家陈晓斌(右二)与当地农民一起制作菌种培养料。新华社记者 韩旭摄


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迄今已扶持50多家生产食用菌菌袋的卢旺达企业和合作社,从事食用菌培育的当地农户超过4000户,产业链带动3万多人就业。

2013年,卢旺达青年莱昂尼达斯·穆希米伊马纳前往中国学习菌草技术。学成归来后,他在基加利创办了一家食用菌培育工坊,目前有10名全职雇员,旺季还要招聘几十名临时工。

卢旺达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菌草产业的发展。

卢旺达农业委员会卢比里齐站的站长阿格尼斯·艾因卡米耶,曾担任首任卢旺达菌草技术项目协调员。在与中国专家的合作中,艾因卡米耶不仅学会了蘑菇栽培技术,还开展了对当地农民的培训。

“通过菌草技术,人们能够赚钱,这项技术变得非常受欢迎。”艾因卡米耶说。

2024年8月初,在非洲地区菌草技术培训班举办期间,联合国官员和使团代表团专程赴卢旺达考察菌草技术和产业在非洲地区的发展。“我很高兴同其他联合国官员一起,亲眼见证菌草技术以实际行动造福民众。”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考特尼·拉特雷说,菌草技术具有“可负担”的突出优势,“对非洲大陆所有发展中国家很有价值、非常适用”。

“她是希望之物”

几十年来,林占熺教授一直致力于将菌草技术推广到全球发展中国家。2001年,菌草技术首次走出国门,落地巴布亚新几内亚。此后,这项技术陆续推广至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逐步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图片

8月12日,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右一)让卢旺达留学生欧贝德·尼伊姆巴巴兹试尝幼嫩菌草的味道。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摄


巴布亚新几内亚前内阁部长给女儿起名“菌草”。莱索托人民创作歌颂菌草的民歌:“有人说她是野草,有人说她是生命;请看这种植物,多么神奇的植物,她是食物,她是药物,她是希望之物……”

2024年,林占熺带领团队再次踏上非洲土地,在卢旺达与当地农民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在埃及探讨菌草治理荒漠化的潜力。他感慨道:“看到菌草技术能够改变这么多人的生活,我感到很自豪。”

在非洲大陆,菌草技术尤为重要。面对粮食安全与土地退化的双重挑战,菌草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农业解决方案。林占熺说:“通过种植菌草,农民不仅能够获得饲料,还能培育蘑菇增加收入,这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技术。”


END
图片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他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转载时会标明出处。转载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问题,请通过后台留言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会删除相应内容。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中非民间商会公众号

微信号 : CABC2006

新浪微博:@中非民间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