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5011043254
service@qushanghui.com.cn
商会动态

16家“国字号”!天下看→妈祖第九站

北京妈祖仁爱慈善基金
新闻来源: 北京妈祖仁爱慈善基金会
查看次数:1549

由湄洲日报社、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

和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联合举办的

“天下看妈祖——全国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开启第九站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报全媒体记者

西行2000多公里

来到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



会泽县地处乌蒙山主峰地段,明清时期铜矿产业鼎盛,形成了独特的铜商文化、会馆文化,享有“会馆之都”“钱王之乡”美誉。2006年,以福建会馆等八大会馆为代表的会泽会馆群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会馆又被当地人称为“天后宫”“妈祖庙”,是记者此行目的地。


2006年,会泽会馆(福建会馆)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在会泽会馆(福建会馆实地采访

  



  9月20日上午,记者一行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汇合,走进会泽古城,展开联合采访调研。古城以东、西、南、北四门对应的中轴线为经纬,建成“十”字形的街道,大街小巷宛若棋盘,闽、赣、浙、桂、川、黔等十省八府的会馆建筑群落联袂成片。行走其间,红墙斑驳、馆所古朴,依然能窥见数百年前古城曾经的“八方辐辏,商贾云集,百物竞流,酒旗茶旌,俨然一都市”之姿。


古城街头秋意渐浓,记者沿着灵壁路,来到了福建会馆(天后宫),映入眼帘的是青黑色的梁柱、檐瓦,参差错落,飞檐翘角,殿堂巍峨,一旁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泽会馆(福建会馆)”石碑。殿堂的翼角、山墙、梁脊的造型与一路走来看到的其他会馆有明显的不同,带有浓郁的福建建筑风格。



▲会泽会馆(福建会馆


会泽会馆(福建会馆)檐壁上的彩绘





  “根据会泽县政协原副主席卞伯泽编写出版的《会泽文化之旅 会馆文化》一书记载,会泽先有天后宫,后有福建会馆。”当地历史学者陈晋介绍,清雍正八年(1730年),会泽庚戌之变,福建莆田籍将领林世杰参与平叛,事态平息后留在当地居住。因平叛有功,林世杰受到朝廷的嘉奖,于是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筹资修建了天后宫,作为林氏家庙。彼时,当地流传“天后宫是姓林的”这样一句话。后来,客籍会泽的福建移民,把这里作为聚会场所,天后宫也就逐渐由家庙变成福建会馆。


“福建会馆原有门楼戏台、中殿、后殿等,占地大约3000平方米。现门楼戏台已拆,存中殿和后殿。”会泽县文旅局文博科科长孙春林告诉记者,福建会馆是清代早期会泽铜商文化高度发达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0年,当地政府向上争取资金311万元,按照“修旧如旧、原貌恢复”的原则,全面修缮福建会馆,延续历史文脉。


眼下,当地文旅部门正积极谋划如何进一步结合妈祖文化,活化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陈晋说,期待有一日能再次恢复天后宫曾经的繁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向会泽县文旅局赠送《天后圣母事迹图志》《妈祖颂》以及木雕作品《九九归一》


▲木雕作品《九九归一》被直接安放于福建会馆后殿之中





据悉,福建会馆还是会泽县革命遗址保护单位。记者在福建会馆看到一块碑记写有“中共会泽早期地方组织机构旧址”。1927年,中共东川(会泽)支部建立,以天后宫为据点,开展革命活动。


采访中,记者将湄洲日报社受权出版的《天后圣母事迹图志》、策划出品的书籍《妈祖颂》,以及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莆田市藏云堂精微透雕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建军的妈祖题材限量木雕作品《九九归一》,赠送给会泽县文旅局。


雕刻有湄洲妈祖祖庙建筑群和妈祖像的木雕作品《九九归一》,被直接安放于福建会馆后殿之中。


看到此景,一路陪记者同行的云南省福建莆田商会常务副会长曾阿尾不禁感慨:“作为一名妈祖故乡人,我感到十分自豪,希望能为妈祖文化弘扬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曾阿尾表示,当地莆商拟以福建会馆为载体,与当地文旅部门深入沟通,邀请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前来指导,在此筹建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大力弘扬“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开展在滇的妈祖文化研究,举办妈祖义工等爱心公益活动等,让妈祖文化在这里展现新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