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丨用关税打压中国车,欧盟此举为何不得人心?
不只大众,奔驰、宝马等欧洲车企都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反对意见,认为加征关税将会阻碍欧洲车企发展,也会损害欧洲自身利益。欧盟中国商会也发布声明,对欧方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可能导致中欧贸易摩擦升级、冲击中欧经贸和商业关系表示担忧。
欧洲车企作为被欧盟“保护”的对象,此次集体发声反对,足以说明欧盟的这一决定根本不是为它们着想,而是在搞政治操弄。这一做法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严重损害中欧汽车企业及汽车供应链企业正当权益,可谓损人害己。
其二,惧怕公平竞争的心态。欧洲长期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优势明显,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欧洲一些人惧怕中国实现“反超”。欧洲一些媒体直言,把中国汽车“挤出去”,能为欧洲汽车生产商赢得更多发展时间。事实真是这样吗?
表面看,欧洲车企似乎能短期获益。但长期看,用不公平手段打压竞争对手,不仅会增加欧洲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也难以真正提升欧洲车企市场竞争力,对欧洲自身伤害更大。美国金瑞基金高级投资分析师安东尼·赛新指出,中国汽车制造商效率很高而且保持领先,欧盟的关税不会给它们带来太大影响,中国汽车仍然比欧洲汽车更有竞争力。
事实上,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中欧有着广泛共同利益。近年来,宝马、大众等欧洲车企纷纷拓展在华新能源汽车业务。宁德时代、比亚迪、长城等中企已经或计划在欧洲投资建厂。通过良性竞争与合作,中欧电动汽车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这有利于提升欧洲产业竞争力,也符合欧洲追求能源转型、减碳发展的愿景。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关税带不来竞争力,贸易战没有赢家。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优势是通过充分竞争拼出来的,而不是靠产业补贴补出来的。欧方应认真倾听各界客观理性声音,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经贸摩擦。如果欧方一意孤行,中方将坚决采取必要措施,捍卫世贸组织规则和市场原则,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国际锐评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