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要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效支持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近期,一些海外政客和媒体炒作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这种论调与基本事实和理论逻辑不符,完全站不住脚。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从根本上说源于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应该以全面、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新能源产能,不能片面以国内市场需求框定合理产能规模,不能将技术迭代中的有效产能和无效产能简单加总,不能忽视市场竞争中的企业优胜劣汰和产能动态调整,不能简单以当期需求来评判产能是否过剩。同时更要看到,中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发展新能源产业,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改善全人类的总体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
长期积累并动态演进的比较优势,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技术不断升级、要素禀赋结构深刻改变、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结合,有力支撑了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一是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技术处于全球前沿。中国抓住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时间窗口,技术水平全面提升,高能量密度电池、高效率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光伏电池片平均转换效率居于全球前列,风电中的长叶片、高塔架等技术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16—2022年,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达55.8万件,其中中国专利权人获得授权17.8万件,占比达31.9%。二是新能源领域人才富集、勤劳实干。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与国际劳工组织共同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从业人员约555万人,约占全球四成。中国工程师数量占全世界的1/4,优秀勤奋的工程师队伍吸引全球跨国车企在华布局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例如,2023年大众汽车将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落户中国安徽合肥,集中开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三是资本丰裕度上升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新能源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2年,中国资本形成额占全球比重已达到28.1%,产业发展的资金缺口明显缩小。中国已形成一批高水平的铁路、电网、运输管道、储能、充电桩等基础设施资产,有力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四是数字经济优势与绿色低碳转型相结合,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增添了更多新动能。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居全球第二,数字化赋能带动新能源产业的制造、物流效率显著提升,客户响应更加及时,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更加活跃,新产品设计和技术迭代更为迅速。2023年12月,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灯塔网络”,是目前全球唯一的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同时,整车制造企业与芯片、软件、通信等科技企业跨界融合,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等技术持续发展,智能化的应用及服务将汽车与人的社会活动紧密相连。
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产能建设主要是为了匹配未来预期需求,不能简单以当期需求来评判产能是否过剩。产业发展一般会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阶段,在成长期需求往往加快增长,企业为满足未来预期需求纷纷加大投资,短期内必然会产生投资“潮涌”和产能增加现象。据国际能源署测算,未来十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倍多;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GW),是2022年的约4倍。如此强劲的未来需求必然会吸引大量投资进入,带动产能快速增长。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1990—1997年,美国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从15%增长到35%,对网络的需求也随之急速增长,众多投资集中涌入互联网领域,当时也有人称之为“互联网泡沫”。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一时期的大规模投资,为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韩国液晶面板产业的发展也经历了类似历程。LG公司液晶业务从1987年到1994年连续亏损8年,平均每年亏损5300万美元;三星公司液晶业务从1990年到1997年连续亏损7年,平均每年亏损1亿美元。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国相关企业仍然基于对未来巨大市场需求的预期,将数十亿美元投资于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随着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及平板电视需求的急速增长,三星、LG等厂商的液晶面板产能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前瞻性的产能建设,后来不断扩张的市场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
在以上事实面前,如果还有人刻意渲染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论”,不免让人怀疑其背后的动机。各国之间存在产业竞争和贸易摩擦不可避免,但诉诸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用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论”为保护主义提供借口,限制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只会造成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延缓、新能源技术进步步伐放缓和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进程迟滞。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