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副会长单位金箔控股集团举办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 | “金声箔韵再赴千年”


已年近八旬的金陵金箔引路人江宝全,坐在嘉宾席正中央,脸上始终带着笑意。尽管他没有登台讲话,但整个身躯像托着一个千年历史的金鼎,平衡他的接续者不会失去重心……这是4月26日下午,出现在由南京金箔控股集团主办的“金声箔韵 再赴千年——金陵金箔•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江楠著“《十年磨一剑•每日一省》问世分享会”上的情景。
推动金箔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繁荣金箔文化、再造璀璨盛景,是年事已高的江宝全最大的心愿。和历史沉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金箔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江楠为代表的又一代金箔人,正在为金陵金箔的新飞跃策马扬鞭。
研讨会在南京江宁金元宝大酒店隆重举行。来自省、市、区政府领导,文化产业部门、行业协会、非遗研究院代表和专家学者、实业大咖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推动金箔非遗文化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江苏省黄金协会名誉会长马达,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志平,江苏省文化馆理事会理事长、市群文学会会长李为民,江苏省文化馆馆长、江苏非遗文化保护中心主任赵彦国先后致辞,对研讨会召开表示祝贺,对非遗在新时代创新发展提出希望。


南京,是中国金箔的故乡,南京金箔拥有180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时期,以江宝全、何其保为首的金箔人40年如一日,筚路蓝缕、再续弦歌,将奄奄一息的千年金箔古艺发扬光大,将濒临倒闭的金箔手工作坊做成世界第一。
南京金箔控股集团总裁耿胜致欢迎辞。他说:“流光一瞬,华表千年。金箔,因信仰而生,经千锤百炼,以自身之绚烂,镀他人之金身。六朝时期,金陵佛道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促进了金箔产业的兴起;明清时期,江宁织造显赫,不仅龙袍金线所用金箔出自江宁,故宫、东陵、颐和园的贴金也来自江宁;改革开放以后,千年金箔古艺发扬光大。”


研讨会的举行,旨在通过交流碰撞,汇聚各方智慧,为金陵金箔以青春的姿态奔赴下一个千年搭桥建路。金箔控股集团董事、金陵金箔集团董事长蒋炯作《非遗也需要高质量发展——金陵金箔的创新发展之路》主旨演讲。
蒋炯说:“金箔也因其特有的属性,注定千古流传。世界金箔看中国,中国金箔看南京,南京金箔看‘金陵’,这就是当今世界金箔的格局。传统的世界5大金箔生产中心,早在本世纪初,被南京老一辈金箔人打破。日本的金沢、德国的施瓦巴赫、意大利的米兰、泰国的曼谷,他们已不再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目前世界上90%的金箔产于中国,而在南京,作为中国金箔的发源地,占据着全国90%的产量,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箔生产基地。”
蒋炯继续说:“其次是要有国际化视野,不仅产品要走出国门,品牌也要国际化;再就是要夯实非遗从业人员的培养沃土。非遗的传承保护一方面体现在工艺和文化,一方面还体现在传承人的代代延续。”


传承不忘传统,传承不忘创新。金箔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产业的传承、事业的传承。1994年,金箔集团创始人大股东江宝全第一本言论集《边干边吹集》问世,一书吹起万顷波,其闪烁的思想火花,为金箔集团的改革实践引来了一片火树银花般的繁荣。
他动情地说:“非遗是历史的‘活化石’,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它记录了我们的祖辈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生产、生活以及创造,反映出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生活愿景。可以说,非遗贯穿了历史和现在,让我们能够通过今天的一针一线、一敲一打、一字一句、一笔一画,了解历史的大概样貌,与其相应的时代对话。
和文字做朋友,江楠传承了父亲的衣钵。
清华大学南京校友会、南京市企业联合会、苏商会、江苏省黄金协会、江苏省文化馆、江苏省金银珠宝行业协会、江苏省非遗保护协会、江苏省群众文化学会、江苏省工业经济联合会、江苏省地方志学会、江苏省品牌学会、南京老字号协会、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省青企联等单位代表与会。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梁平 范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