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期,让我们一起重温《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
1924年至1927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人们通常称之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在此背景下,1924年1月,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点燃了大革命的熊熊烈火,谱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壮丽篇章。
▲图为1920年7月守卫一座城门的士兵
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大会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立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三大还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孙中山、廖仲恺等国民党人和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165名代表出席大会,其中有共产党员20多名。李大钊被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这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践民主革命纲领和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胜利,也是孙中山推动中国革命的历史功绩。国共合作的建立,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公开宣传和组织群众,领导和推动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后,在全国各地积极创立和发展国民党的组织。国共合作的实现也促进了工人运动的恢复,并使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得到发展。
▲图为五卅运动爆发时上海总工会的游行队伍
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带领工人要求复工的共产党员顾正红。30日,上海工人和学生举行街头宣传与示威游行,经过南京路时受到英国巡捕开枪射击,死伤多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得到很大发展:党员从1925年初的不足1000人发展到年底的1万人;不少原先没有党组织的地方建立了党组织;团组织和团员队伍快速发展。
(来源:新华社《红色记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