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数字化方案来了
2016年11月7日下午,刘强东与知名媒体人秦朔对话时,这样说过:
“我们无人车大范围部署后,消费者购物不再需要留任何地址,比如你在北京,飞机起飞前你在京东下一个订单,买一瓶香水,你飞到了上海,跟朋友去逛街,我们凭借人工智能技术就能够计算到在什么时间、哪个最佳结合点,通过无人车把香水送给你,可能那时你正跟朋友喝茶呢,无人车就悄无声息地跑到你身边,把香水给你了……我突然发现,其实共产主义真的在我们这一代就可以实现。因为机器人把你所有的工作做了,已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政府可以分配给所有人,没有穷人和富人,所有公司全部国有化了,中国只需要一家电商公司,销售公司就可以实现了。没人再为物质去工作,大部分为精神,为感情去奋斗……”

这段话,隔一段时间,就会被网络传播一次。
究其原因,乃是内里涉及了两个很重要的内容——
一个是数字化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给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另一个,是数字化所伴生的功能属性:权利平等和共同富裕。
有趣的是,2023年岁末,基于数字化的“共同富裕”被作为“实施方案”提了出来。
————
数据富民
2023年12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印发文件《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未来中国数字经济的方向、方式与目标。
国家数据局诞生不久(2023年10月25日正式揭牌),是带着大任务上场的。

《实施方案》,简单说,核心两点:一、大力推动数字化经济发展;二、通过推动数字化经济发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此完成共同富裕。
《实施方案》是我国数字化既有方向的进一步延伸。
2016年,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的何立峰就提出:“还数于民、数据为民、数据富民”。
在解释《实施方案》时,国家数据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以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大有可为。”
数字经济为何可以促进共同富裕?
数字经济有三个“平等”特性,有助于提升初次分配公平性——
1.数字基础设施促进“接入平等”。截至2023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超10亿人,普及率达76.4%,农村地区普及率超过60%。
2.丰富的软件工具供给助力“能力平等”。数字化工具更加易用、费用更低,缩小了使用者之间的“能力鸿沟”。
3.数据要素的流通应用为“机会平等”创造新可能,为各类创新主体参与新业态、创造新价值提供平等机会。
发展数字经济,还有助于推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缩小“四大差距”——
一是通过数字产业升级和转移,缩小区域差距。
二是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和治理,缩小城乡差距。
三是通过数字人才培养和就业保障,缩小收入差距。
四是通过优质资源供给和网络化共享,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实施方案》是落实方案,因此,方案中提到了2025年和2030年两个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2025年的关键词是,“数字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
2030年的关键词是,“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形成较为全面政策体系”。
也就是说,2025年时,基础任务铺开,重点地区开始显现成果,而到了2030年,数字化共同富裕的政策体系化全面建设基本完成。
————
优势与挑战
比《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稍早,清华大学《中国地方数据发展报告(2023 年)》也于2023年12月发布。
这份报告通过大量的调研,分析了我国各地数据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报告》认为,全球正在面对数字经济新高地的争夺。
所谓百年未有大变局之“变”,数智社会化大生产之“大”,远超人类前三次产业革命。
美国为此发布《联邦数据战略》以及全球首个“数字援助战略文件”等,希望以美国价值观来引领国际数字生态系统。欧盟则奉行“数据保护主义”,通过制定一系列规则,来构建“数据主权”。
中国,在这场竞争中,有着自己的优势:
1.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
2.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
3.海量数据和丰富场景优势。
《报告》指出,全面数字化正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重塑,引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重要领域的深刻变革,改变着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边界,从根本上引发了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
比如——
教育领域,超过四分之三的学校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99.5%的中小学设有多媒体教室。
医疗领域,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已覆盖全国,含地市级、县级全覆盖,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实名用户达到2.8亿。
社保方面,数字化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全国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已达7.15亿。
同时,就业、交通、社会救助等领域的数字化服务也都实现了规模化覆盖。
再比如——
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国家、省、市三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且数字生活方式惠及农村网民。截至2022年底,我国农村网民数量已达3.08亿,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9%,智慧农业建设迅速启动,农业农村部已支持8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分中心以及41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的建设。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正在逐步实现贯通。
还有——
数据推动我国治理现代化。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已实现全国地市、县级全覆盖,乡镇覆盖率达到了96.1%。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有效推动人大代表履职工作和沟通效率提升。各级政协积极开展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法院、检察、信访等部门系统也在增强数字化服务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12~2022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国际排名从78位上升至43位,是上升最快国家之一。我国政府治理已进入以一体化政务服务为特征的整体服务阶段,“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最多跑一次”“接诉即办”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一体化政务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但是,我国数字化发展也面临着挑战。
首先是,数字化发展是开创性事业,无模式可循,需大胆摸索前行。
其次,数字化在我国的发展,呈现领域与区域的不平衡。
清华大学《报告》分析认为,“我国数据发展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并呈现出“东-中-西”梯度发展格局,发展指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腹地逐渐降低。”

因此,要想加快数字化发展,除各地要积极推进本地数据发展外,北京、浙江、上海、山东、广东、江苏等地要发挥自身优势,重点突破,完成实践引领。
清华大学《报告》指出,组建国家数据局,标志着国家在数据发展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上迈进了一大步。截至2023年9月,全国各省级地方普遍设置数据发展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主管部门、专家智库,其中 22 个地方的领导小组由书记或省长(市长)牵头,高位推进本地区数据发展工作。
————
行动开始了
2023年的最后一天,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这已经不是“实施方案”,而就是行动本身了。
《三年行动计划》非常具体:
1.至2026年底,数据要素应用广度和深度大幅拓展,打造300个以上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
2.涌现出一批数据要素应用示范地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
3.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协调发展,数据交易规模倍增。
所谓“数据要素×”,即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本次“数据要素×”行动方案,也明确涉及12个行业:
本文最后,再引用清华大学《中国地方数据发展报告(2023 年)》中的两个观点。
第一,数据要素要实现乘数效应,就要促进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相融合。深入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解理论困境、制度困境、能力困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数据价值创造、价值交换和价值实现。
第二,数字化的发展,要加快基础制度建设,让数据要素作用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使之享有可持续的数据收益,切实实现数据要素化的终极目的。
值班编委:樊永锋
编辑:韩涧明
审读:戴士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