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湄洲叙事
湄洲,顾名思义,必与水相关,汉字最大的特征是表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如此饶有风致的意象,让人不免对湄洲心生向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中国的名山大川多是神仙驻留之所,而湄洲岛地处东南一隅,却蜚声海内外,也是因为这里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所谓“岛不在大,有神则灵”是也。
人杰地灵是中国人最朴素的自然观,作为一个孕育女神的岛屿,湄洲岛的美自是不言而喻。这里的碧海金沙、青林奇石都透着一股灵秀之气,甚至阳光似乎也比别处更明媚些。30.4公里的海岸线上,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散落着13个金色的沙滩,绵延5公里的海蚀景观更是神光离合、奇谲莫测,让人不由赞叹,这的确是一个被妈祖祝福过的地方。

美丽的碧海金沙 林春盛 摄
在湄洲岛的北端,面朝大海、依山而建的妈祖祖庙始建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经过千年的光阴和几度的重修,现有的36幢殿堂楼阁里,依然留存了一些宋代的遗迹和文物,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正殿里供奉的千年妈祖金身。《神仙传》里著名的寿仙麻姑自称曾经见过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在祖庙山上的千年妈祖金身也应见证了人世间诸多悲欢离合、沉浮兴衰。那千年不休、嘈嘈切切的潮音,分明是在细说那些流转于风中的古老故事。

莆田湄洲妈祖祖庙 林春盛 摄
在祖庙山的最高处,矗立着著名的妈祖石雕像。石雕像高14.35米,代表湄洲岛有14.35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石雕像共用了365块石头,代表一年365天,妈祖的爱无时不在。这尊被广泛运用的妈祖造像象征着和平与幸福。她站在高高的祖庙山上,深情的目光望向茫茫海峡彼岸的台湾。

湄洲妈祖石雕像 林春盛 摄
关于妈祖的故事,典籍上的记载和民间的传说都明确了妈祖由人而神的历程,在这些叙述里,这位生来不哭的女子因为救助海难而奉献生命,因为感动人间而获得神格。也许,她出生时的沉默就预示了她终将以自己的生命平息大海的怒涛。
每年妈祖的诞辰日和升天日,湄洲妈祖祖庙都要举办盛大的祭典仪式。“玉佩鸣兮云锦裳,俨若荐兮爇幽香。鼓坎坎兮罗杯觞,奠桂酿兮与椒浆”。宋代流传下来的颇有《楚辞》风的迎神歌描述了当时祭典的盛况。经过宋、元、明、清四个朝代36次的朝廷诰封,妈祖的地位不断提高,封号从夫人到妃、从妃到天妃、天后,直至无以复加。而妈祖祭祀也从民间祭祀上升为国家祀典。时至今日,妈祖祭典与黄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每到祭典举办之日,湄洲岛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涌入这个小小的岛屿,只为给妈祖献上一瓣心香。

湄洲妈祖祭典 林春盛 摄
《论语》里有“祭神如神在”的说法,认为这是虔诚的境界。湄洲岛人对妈祖,却是“爱神如神在”。无论妈祖的庙宇多么巍峨,妈祖的神格多么崇高,在人们心中,妈祖一直是母亲般的存在,特别是湄洲岛林姓家族的老人们,提起妈祖会习惯性地称为“我厝妈祖”,言下之意就是把同样是“林”姓的妈祖当作自家的长辈了。在他们看来,妈祖不在云端而在最真实的人间烟火里。湄洲岛有个古老的习俗,谁家要是大人出门干活,家里的孩子没人看顾时,就把孩子往妈祖庙里一放,请求妈祖帮忙照看一天,然后就可以放心地走了。据说,这些寄放在妈祖庙里的孩子从未有过意外,甚至还比平时更为乖巧。妈祖作为一个天后级别的“阿嫲”可以说是非常尽责了。虽然,这里面更多的是因为妈祖庙向来都有民间互助的功能。
关于妈祖的神名,也有个很有趣的说法,据说海上遇难,如果呼唤妈祖,那么妈祖就会不施脂粉赶来救人——这恐怕就是妈祖本妈的样子吧。如果呼唤天妃或是天后,那妈祖就得凤冠霞帔才能来,这无疑就耽误了时间。所以,海上渔民都称“妈祖”,而不称“天妃”。这个合乎逻辑又意味深长的故事说明妈祖终究是最广大民众的妈祖,而这也正是妈祖赢得全世界3亿多人爱戴与尊崇的深层次原因。
在湄洲岛,妈祖是无处不在的,逢年过节或是请客庆生,吃碗妈祖面是必不可少的。有孩子的人家,软糯香甜的妈祖糕则是家里必备的点心。每到妈祖的诞辰日和升天日,渔民们都会休渔几天,回家过节。女人们则梳起妈祖头、穿上妈祖服、精心准备了庙祭、家祭或船祭的节礼来感谢妈祖的看顾并祈求来日平安。在妈祖祖庙,至今沿袭着一个动人的习俗,每到妈祖诞辰纪念日的前夜,祖庙董事会就会选派福寿双全的执事阿婆来为妈祖“梳妆”。彼时夜已深、灯正明,阿婆们来到梳妆楼为没有戴冕旒的妈祖梳妆打扮,为她簪花、插钗,拭去脸上香灰,换上一袭新袍,这时候的妈祖似乎又回归了曾经年轻爱美的姑娘身份。这种富有人情味的习俗在中国也许也找不到第二例了。
每年正月初八到十五,是岛上一年一度的元宵狂欢节,祖庙里那尊独一无二的千年妈祖金身这时候要“起驾”到各村去巡安布福。所经之处,家家户户都在门口烧起篝火、摆起香案,以为接福。在妈祖巡安布福期间,妈祖金身每到一个分灵宮庙“驻跸”,附近的村民就会把纸币折成花状,然后用红绳系了,挂在妈祖胸前给她挂脰。当天夜里,人们围在庙埕,烧起篝火,举行传统的摆棕轿、赞刀轿等节目,以此感谢妈祖的辛苦布福。到了正月十四妈祖金身回銮之夜,元宵活动迎来高潮,这一夜,湄洲岛火树银花、万人空巷。人们浩浩荡荡去上英宫观看妈祖“落宫”仪式,并一路“送妈上宫”把与民同乐多日并已尽兴的妈祖送回祖庙。

湄洲元宵活动 许双萍 摄
在湄洲岛,妈祖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她作为人的那一面,这种具有现代人文观照性质的习俗,特别容易引起文化上的共鸣。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式写进了人类的文明史。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航海女神,乐享人间烟火的妈祖实在是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位海神。比如希腊神话里的海神波塞冬,当他挥动三叉戟时,不但能掀起滔天大浪,更能引起风暴和海啸,甚至引发地震,破坏力之强,令人胆寒。而手持红灯或如意的妈祖却以平息怒涛、救助海难为己任,这无疑更容易被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所认同,同时也更容易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文化实乃人文化成,起源于湄洲的妈祖信俗经过千年流播,愈见其充沛的生命力,而进入国家叙事的妈祖文化也正以其特殊的精神影响力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当此之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湄洲——
毕竟,这里是最初的起点。
转自:莆田侨乡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