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人物丨“六星跑者”张观军

永远在路上,是每个跑马者的信条。
四川省企业品牌创新促进会副会长张观军在突如其来的这场“新冠病毒疫情”中最先发起捐款80000元。然而他的坚持锻炼让我们知道:必须提高自身免疫力!而说到运动,最重要的不一定是“坚持”,却是那个“开始”。

2019年11日3日,美国纽约马拉松结束,四川省企业品牌创新促进会副会长张观军将他在波士顿、伦敦、柏林、芝加哥、纽约和东京马拉松等六大世界站的奖牌“合六为一”,成为一名六星跑者,完成了两年前订立的目标。
据悉,截至2019年伦敦马拉松,全球一共有6133名跑者获得“六星跑者”称谓,其中340位跑者来自中国,四川占比不超过50人。
令很多朋友惊讶的是,三年前,张观军还因为“三高”每天需要注射胰岛素,现在不仅跑马了,还走到“巅峰”?这状态,哪里像56岁?
一边跑步、一边自拍,一边高呼,赋予这些奖牌无限价值的,是一路风景、一路领悟、还有天命之年的青春之心。
壹/跑马缘起病痛,43岁每天注射两次胰岛素
张观军,河南人。
2000年9月1日,曾在餐饮行业的张观军进军教育,成立成都三原外国语学校。

与成都外国语学校等早期民办一样,办三原也是前瞻且具有开创性的,多年身体超负荷运转。2005年,医生宣布他“正式”成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患者”,并嘱咐:一定要加强锻炼!
“40多岁不正是该拼的年龄吗?”
没有听取医生劝告的张观军一直把身体拖到了2015年的糟糕状态:每天必须注射2次胰岛素,一次14个单位,同时服用1颗格华止和2颗拜糖平。

一般人都是只有身体问题开始危及生命,才开始反思。已经过了50岁的张观军一样,他想:不运动,是不是不行了?那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适合这个年龄?
打羽毛球,对肘关节影响大;打高尔夫,耽误时间又太长——对事业处于爬坡阶段的人来讲都有限制。于是,受长江商学院同学邀约,他选择了跑步:一周锻炼4次,每次半小时以上,边运动边听书、听新闻,一举多得。
“我咨询了很多医生,跑马只要控制速度,对膝盖并不会有太大损伤。”逐渐增加的运动量让身体感觉更灵活:从2015年到2018年,张观军不再打胰岛素,每顿只吃1颗柯华子和1颗拜糖平。
三年,不仅逐渐丢掉了药品,伴随而来的,还有不断地自我挑战:
2015年到2018年,4次登上戈壁, 除了第一年只徒步了一天,其余每年都在戈壁里待了4天。每年平均跑4-6个左右的马拉松,加起来,前后共参与了近20个赛事。
当然,最大的收获——是关于“自我突破”的一个个奖牌。
貳/六大满贯记忆最深,第一次在芝加哥中国城

世界马拉松大满贯是自2006年设立的世界顶级马拉松巡回赛,代表着当今马拉松运动会的最高水准。大满贯包含:芝加哥马拉松、伦敦马拉松、东京马拉松、柏林马拉松、 波士顿马拉松、纽约马拉松。
在每个站点,张观军都收获了不一样的独特体验。
第一站:芝加哥

2017年,刚好是芝加哥马拉松成立四十周年,张观军受朋友之邀在芝加哥尝试了自己的第一个半马。
“没想到,完成半马后觉得体力还行,就接着继续往下跑。”也没想到,这个决定留下了他的第一个42公里,也留下了最难忘的跑马时刻。


最累的极点,出现在大概33公里,身体极度疲惫,上气不接下气,刚好路过芝加哥中国城,又和朋友跑散了。身边突然有很多中国人都跑过来给跑者加油,他们跳着当时最流行的“小苹果”,热情无比。“眼泪止不住得往外流,我认为我们中国人一定不能放弃,也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第一次全马,54岁的张观军取得了5小时57分的成绩,也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你只要打破了固有的思维,一定可以!以前自己不敢,认为42公里对于我一个50多岁的人来说,根本不可能。现在看来,认为不可能的,同时也是极其有可能的,人千万不要对自己设限。”
第二站:东京
2018年2月,东京马拉松开跑之前,张观军给自己定了目标:这练了大半年,这一次争取突破5小时30分。
当跑完“六星”后总结每一站,却发现,关于东京的深刻记忆,只在于速度提高了半小时与人们很热情。
但对比此后的每个42公里,这一次貌似跑得太过于专注,忘记了把马拉松和城市观光相结合,失去了趣味性。

“真正跑马的意义,有很多,其一,它本身是一种锻炼,也是对平日锻炼身体的检验;其二,不用多言它是最好的磨炼意志的方式;其三,它也是最好的旅行。”
“很难想象,一个城市繁华而有特色的地点,会为你敞开,而且还有警察、消防、医护人员为你护航。现在看来,我认为,跑马是最有意义的就是用脚步去丈量你经过的城市。”
因此,这次跑马只为了速度去突破,遗憾少了一些观光。”
第三站:柏林

跑柏林时,张观军已经55岁。在柏林,完赛时间5:01,差一点破5。是否觉得自己年龄很大?为什么还要拼命冲刺?
“跑过的人才知道,对于我这个年龄,在这个群体里,还不算太大。”在六个站点中,年长跑者在柏林马拉松中占比较大,不乏70、80岁的人。
“年龄真算不上什么,每个城市还会有很多残疾人,偏瘫患者甚至没有双腿,他们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去完成。在柏林,当我想去帮助一位残疾人推一下轮椅,他都说‘NO 、NO、NO ’,在那样一个场景,你能感受到他们给人以意志。

▲这位跑者拥有777号的固定号牌
而在柏林,张观军也相遇了一位特殊跑马者:这位头戴玩偶、身着小丑服装的先生。他从第一届马拉松就开始跑,后来每一届组委会都就给了他这个固定的777号,以象征着跑马的传承和意义。”
第四站:波士顿
波士顿是全球第一个开办马拉松的城市,也是最难的马拉松,它有120年的城市历史,被称为独角兽。
在波士顿马拉松,一出来就是上坡,当时天气较冷,气候变化无常,对毅力是极大的考验。这一站,张观军直到快关门才跑完。
记得在20公里的时候,刚跑完一个叫做“尖叫隧道”的地段,突然遇到一个山坡。山坡旁有一所护士学校,学生们举着加油的牌子,喊着“KISS ME ,KISS ME ”(亲吻我、亲吻我),她们亲吻路过的老人与年轻人们,一公里的路充满呐喊。
“我们在中国办教育,应该怎么去铸就一所属于我们自己的百年民办名校?”此后,每到一个城市,大学、中学、博物馆也就成为了他跑马之旅中重中之重的一环。
这一站,他还参观了马拉松组委会的总部,了解到马拉松的起源。现在回忆起来,还能记得当地人民的热情。
第五站:伦敦
跑完波士顿,紧接着飞往到伦敦,在参观了爱丁堡、剑桥与牛津大学后的第5个马拉松,张观军突破了5小时。
愿望实现背后的秘诀,并不是冲刺,而是当看着身边跑得很快的牛人嗖嗖嗖地前进时,他选择了“冷静战术”。
“我知道自己这辈子突破四小时是不可能的,于是按照突破5小时的计划在做,最后的结果也就如愿了。这一站里我有一个感受:一切按照计划走,不能急于求成,不要和别人比。”
一边前行,一边观看城市风貌。还是那句话:没有什么旅行,比警车开道、市民夹道、脚步丈量更能深刻的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了。
第六站:纽约
2019年11月3日,纽约马拉松开始了。
一开始感觉很轻松。第一个10公里,1小时零几分,半马2个小时十多分。这一次,张观军给自己定的计划是4小时30分。
但是因为前半程跑得太快了,半途腿疼,最后半马跑了3个小时。
“我想,这跟人生是一个道理:人生当中,不好好分配体力,是完不成全程的。”
至此,3年时间,这位56岁,在寻常人眼里的“大叔”,通过自我设定目标并坚持,完成六大满贯。
叁/通过慈善名额拿到入场券
△张观军保留的六次跑马号牌与奖牌
单单从我国城市马拉松抢票的“壮观”,就能感受到一票难求的“壮烈”,更不用说世界级的比赛了。
按照惯例,各大站点的跑马名额是抽签或者根据成绩而得。对于年龄偏大,又不可能以成绩入围的人来说,只有一个通道:那就是慈善名额。
波士顿马拉松自1989年开始接纳慈善参跑队伍,筹得善款的报名者无须达到报名达标要求即可确保参赛席位。
“在所有赛事中,人们捐助的款项会用于慈善事业,主要是为了帮助弱势群体。每次活动几万人参加,早晨跑,下午回到终点后,一路脱下的衣服也会经过回收站统一回收后,将衣服捐助给贫困地区的人。”
对于张观军来说,通过此种方式拿到入场券并不陌生,因为他一直都走在慈善的路上。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他作为成都餐饮同业公会秘书长,当即向成都餐饮行业发出倡议,并制定为灾区群众送热饭菜的具体方案,号召成立 “爱心食堂”,向灾区送出130万份爱心盒饭。
2009年,成都市政府和南方报业传媒举办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年会,也将中国企业“责任领袖”的殊荣授予了张观军,以表彰他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贡献。
“一次马拉松从慈善的方面对社会进行反哺,也从人文建设的方面发出了城市的声音,这些都是对一个城市最好的宣传。”
肆/对话跑者
想大家知道健康的几个前提:
“打开心、迈开腿、管住嘴”
Q:
通过这两年的跑马,您最想给大家说的健康提醒是什么呢?
A:
一个人要健康,要活得好,活得久,这几个因素必须要保证。
第一,要打开心。
不论遇到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学会对生命说YES。
只有把内心打开了,学会去接受新的东西,接受批评,接受不一样的意见,才可能体会到和以前不一样的生命领域。所有想要改变亚健康现状的人,也是首先要打开心,决定从今天开始动起来,打开自己原有的思维习惯,突破心理障碍,才可能有迈开的第一步。
第二,是迈开腿。
动起来,在家里动、在户外动,跑步、跳绳都是非常简单的方式,我们可以和家人一起动。
第三,是管住嘴。
我们要管住嘴的“进”与“出”:进是吃的东西,吃得健康,不能大鱼大肉,吃不该吃的东西;出是指说出的话,不要伤人,或者说不该说的话,或者说出来又失信。
打开心、迈开腿、管住嘴——这几点,打开心是第一步,打开心然后听取意见去迈开腿、管住嘴、做好人。
“我可以做到,相信大家也可以做到,邀请大家与我一起打开心、迈开腿、管住嘴,突破自我,创造不可能!”从三原集团张观军董事长身上,我们读到了无数跑友的经历,也读到了一个亚健康中年人的自新、更读到了成功人士身上共有的“从不可能到可能”的创造精神。
年龄不是不可能:50岁后开始跑步。时间不是不可能:追寻高效人生。入场券不是不可能:想方设法达成目标。坚持不是不可能:目睹那样多坚持的残疾人士。创造不是不可能:因为一切从打开心那一刻,就有了行动与收获。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