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20:00,2022年北京冬季残奥会开幕,可爱的雪容融开始“上班”啦!
同时“上班”的还有100多位AI机器人,它们的“工作”分别完成智能导览、移动售货、安防巡检、配送服务、清洁清扫等。
它们表现出色,被各国运动员频繁点赞,已成为冬残奥会的“明星”。
奥运会历来是新技术的秀场,也是观察主办国基建水平和科技含量的窗口。2022年冬残奥会的场馆内外,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随处可见。
“豹大白”:机械臂咖啡机器人
它不同于一般的“机械臂咖啡机器人”,由两条六轴协作式机械臂组成,左右臂可以同时开工,上岗前还进行了百万数据级视觉训练,30000小时双臂调教、3000小时AI学习。
它可以变身金牌咖啡师,磨粉、闷蒸、冲泡、装杯、拉花、清理,行云流水一般;还可以变身烹茶大师,左右机械臂同时开工,一手拿茶、一手拿杯,熟练的烹茶技术在冬奥期间吸引了诸多运动员与多外国友人纷纷 “打卡”,品茶之余更要驻足观看它行云流水的烹茶技术。
它在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智慧餐厅,每天能为运动员制作500多杯咖啡,是不折不扣的“明星”机器人。
制作好的咖啡除了现场无接触取餐之外,怎么送呢?第二只“豹”出动!
“招财豹”:送餐+营销机器人
忙时送餐、闲时揽客,十分全能。它看得快、看得远、看得清、走得稳。优秀的3D深度探测能力,降低了误入禁行区的风险;极速扫描周边环境,零延时回传感知信号;安全避障、平稳行进、准确导航。
除此之外,它的整体设计简洁,全透明亚克力材质,易清洗,易消毒,易安装和拆卸,密闭性达80%,保证了配送食品的安全性与卫生性。冬奥会期间,“招财豹”上岗于冬奥定点医院、冬奥签约酒店等地。
ANDI:“安防部长”巡检机器人
ANDI,全名是ANDI-智能全地形安防巡检机器人,红眼睛,长脖子,是一款全球为数不多的量产型安防机器人。
冬奥会期间, 它在北京冬奥村重点区域部署,核心任务是负责对冬奥村部分防疫区域的监控,做好安全防疫的“智能守门人”。特别是在人无法到达的、极端或危险的地方进行防火、防化、防爆等安防巡查,将现场“视、听、气、热感”的综合监控信息实时反馈给冬奥村安保监控平台。
它的绝招是步甲机器人底盘,可横向、斜向移动运动方向灵活多变,甚至在石子路、山路、草地等复杂地面都能自如穿行。
同时,针对北京冬奥村防疫需求,机器搭载了20升容量的消毒背包,可在规定区域内进行智能自主消毒喷洒任务。
高仙GS50:清洁机器人
每天“仙气”一飘,就完成了场馆的雾化消毒工作,同时还具有尘推、洗地、除菌、降灰等多种功能,可通过自主建图、路径规划等技术,实现无人清洁;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环境自动识别,自主避障。
可实现充电1小时,尘推6小时,实际工作效率最高可达1000㎡/h,独有的工作站模式,可实现自动加水、排水、自动充电,实现7×24的不间断续航,全天候自动作业。
IB500:AI智能垃圾收集机器人
北京环卫集团主导研发的IB500 AI智能垃圾收集机器人是面向清洁行业开发的一款智能化产品。
集激光雷达、3D摄像头、超声波雷达等传感器于一身,融合先进的Slam技术使机器在障碍物中自由穿梭,具备闹钟式任务设计、自动加载地图、自动避让行人、垃圾满溢监测、消毒灭菌、人体感应、语音警报等功能,还能给自己充电、消毒。
在会场上,只要你挥一挥手,它就会朝你走来,“吃掉”你给的空饮料瓶、垃圾等。
除了有形AI机器人,虚拟数字人成为重要技术之一,这一套套虚拟AI也努力在为冬残奥会“工作”。
AI裁判
冬残奥会上的许多项目其实都很刺激,残奥高山滑雪、残奥越野滑雪等;但同样,这些项目也都是高速运动,此次北京冬残奥会引入了AI评分系统,这套系统运用了机器学习以及计算机视觉技术,运用在了多个比赛项目中,是名副其实的AI裁判了。
AI手语主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就新增了AI手语主播“小晴“,参与北京冬奥会总台新闻播报、赛事直播和现场采访。形象似真人的主播,是3D高精超写实的数字人AI模型,涉及智能云、深度学习、动作捕捉、语音识别、自然语音处理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由文字及音视频内容到手语的翻译。
在接下来的冰雪赛事中,AI手语主播也将把比赛内容快速精准地转化为手语进行直播,让听障人士也能够便捷地获取比赛资讯,一同感受酐畅淋漓的冰雪赛事。
AI人脸识别
在过去历届奥运会上,对每个身份证件进行人工检查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工作人员可以事先在系统里录入人员信息,安全检查时仅需3秒就可以完成比对,快速高效。加快身份验证和进场速度,降低相关岗位工作人员数量,对疫情防控和赛事高效运转都显得非常重要。
北京冬残奥会上,一群自强不息的人正在展现生命的魅力,为运动健儿们加油!
智能机器人持续上岗,为各国代表团和工作人员提供贴心的智能服务,机器人也在助力北京冬残奥会,科技智慧赋能,让我们见证了科技的力量,为科技点赞!
文章来源:广东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