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5011043254
service@qushanghui.com.cn
商会动态

《哈尔滨人在北京》系列报道三 智能制造推动中国经济转型

北京哈尔滨企业商会
新闻来源: 北京哈尔滨企业商会
查看次数:1217
发布日期:2019-11-14

在11月13日上午的论坛中,财经年会2020邀请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云庭、三一集团董事、总裁唐修国、汉德工业促进资本主席蔡洪平、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副院长何桂立、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启亮等产学研界的专家,就工业互联网应该如何与企业,尤其是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如何解决智能制造中关键核心技术基础仍然薄弱的问题、如何让市场需求成为制造业智能化的真实推动力量以及如何将国家的战略性发展方向与市场力量更有效率地结合等话题阐述观点。《哈尔滨人在北京》将主要观点分享如下。


  蔡洪平说,最近大家都在困惑,全球讨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那么困惑。每个礼拜会碰到很多奇怪的事情,一会儿智利的APEC和气候大会不开了,一会儿英国要脱欧等等。很大的原因是由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促进全球政治结构和大的双边结构发生巨大冲击。其实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全球很多新的秩序的建设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是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两电两机的发展(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电报),导致了全球第二次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一、二战的爆发。第三次工业革命,原子能、航天、电子计算机、芯片、互联网,以及生产线的发展。正好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期的时候中国加入了,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AI、工业4.0、量子技术等等,这是中国一次巨大的机会,应该要抓住。但是,欧美的企业在智造业上几乎是神一般的设计和进度,中国和发达国家在高端制造领域方面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中国企业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蔡洪平指出,中国的智能制造水平低下,根本上是缺态度,他说:“我国的智能制造缺精度、缺可靠度、缺耐久度。有一个部长跟我说,缺的还不只这三个度,根本是态度。德国人说,我们是做技术赚了钱,你们是为了赚钱做技术。”

张燕生的观点是,如何真正把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所有的新一代的科学技术真正深度融入制造业和工业,产生切实的技术进步,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际效果,无论是科学界、科技界,数字领域的企业,以及工业家,都需要深度合作,也就是真正能够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产生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益。因为现在能够呈现的,是替代而不是创造。从这个角度讲,智能制造能够用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和新一代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设备还是老旧的,人还是老旧的人,材料还是老旧的材料,怎么能够用数字技术使它产生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益,这是下一步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他指出,要想推动智能制造,推动中国的转型,营商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创新环境的改造迫在眉睫。

 何桂立指出,在我国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发展过程中,需求对接不充分是痛中之痛,简而言之,就是工业互联网实践跟企业实际的需求存在脱钩的一些现象,尤其是量大面广,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他给出的解决之道是:第一要摸准痛点,深入开展调研,搞懂中小企业转型发展中的痛点和需求方向到底在哪里。中小企业在制造业里的影响非常大,截止到2017年,中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中中小微型企业占到了97.3%,提供城镇就业的岗位占到了80%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从这个数据上来看,中小企业对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把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提升是至关重要的。第二要对症下药,针对中小企业不同的需要,采取差异化、普惠的措施,来降低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使用的成本。第三要强化认知。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应用和优秀案例的推广普及,助力中小企业,对比自身发展的现状,主动适应和拥抱工业互联网创新的大潮。

董云庭认为,促进智能制造,一方面可以加快提升全要素的生产率,另一方面解决一个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问题。在他看来,工业3.0跟工业4.0一个本质的区别是,4.0要解决制造过程当中每一个节点的智能化,目前很多企业的智能生产系统,离智能还有距离。董云庭提出,智能制造至少有八个层次:网络为基础、标识为节点、数据为要素、算法算力为重点、平台是核心、工业软件为关键、安全为保障、人才要跟进。如何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董云庭给出了他的“药方”:要开发智能制造的先进技术,这牵扯到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计算技术、软件、智能芯片;要培养适应先进制造业的新员工,必须要具备学习能力。另外,通过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岗位的水平。

作为一个企业家,张启亮从他的创业经历谈到了工业数字化的必然。“要讲转型,首先是人的转型,我是在2014年做了转型,原来在甲方,现在变成乙方,原来我是做CRO,后来开始创业,一个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当时创业的时候,大家都不看好,认为工业互联网也好、智能制造也好,都还是虚的,整个信息化团队200多人,跟我创业的只有20个人,但我们现在已经发展到400个人,刚开始我们服务徐工集团,现在已经服务徐工集团之外的75个细分的行业,我们公司从一穷二白到现在每年的复合增长率70%,我们公司的市值也翻了100倍。从这个数据来看,过去的四年或者五年的时间,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得到了一个很大的发展。”他总结了一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他认为现存的企业都面临这些挑战:  

  一是需求观。原来是大规模的生产,库存化的生产,现在到个性化的需求。

  二是产品观,产品即服务,原来制造业是以卖产品获得企业的利润,但美国的卡特彼勒,70%的净利润来源于后市场,所以产品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三是数字观,面对新技术的变化,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实际的制造业很焦躁。

  四是组织观。很多企业构建了数字化的东西,但组织没调整,还是原来科层制的制度。

  五是能力观。在现有的情况,企业要培育新型的能力,这个新型的能力是什么?是企业和数字化、和工业化怎么深度融合的能力。

  六是生态观。有一句话说,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卖产品,未来是一流的企业建平台,建生态。

  七是全球观。现在中国高端的制造业在大量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在大量向东南亚转移。

  他介绍说,2018年大型企业和中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到2019年,中小企业上工业互联网智能化的转型占到52%。在中国的中小企业占到90%以上,这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其实在真正推动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工业化APP的标准化推广速度是非常快的。

                           以上内容来源于《财经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