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人在北京》系列报道一 经济学家谈不确定时代的变与不变
2019年11月12日,由《财经》杂志社主办的年度盛会,再度汇聚了一批国内外政商学界精英,深入分析全球热点,全面展望了2020年全球及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新趋势,共同寻求中国与全球发展的新动力。《哈尔滨人在北京》将分段择其要点,与各位企业家分享重要观点。
11月12日上午,在《财经》杂志社社长戴小京的主持下,美国联邦储备局前局长、90岁的艾伦格林斯潘、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Alfred SCHIPKE、标普全球评级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Shaun ROACHE等著名经济、金融学家、科学家,就人口老龄化、社会福利支出挤占储蓄投资、全球是否进入衰退期、中美贸易摩擦,聊到数字货币、央行独立性,以及明年是否会陷入10年来的首次衰退,发达经济体集体低迷,新兴市场如何保持定力等问题阐述各自观点。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认为,因为人口老龄化,美国、英国等社会福利支出出现显著增长,福利的支出挤占了国内储蓄总额的空间,进而挤出了国内投资总额,后者正是生产力增长的主要决定性因素。谈及中国,格林斯潘表示,过去五年间,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人均产出增速来看,中国始终位居首位,中国的储蓄和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远高于美国,这也是中国实际人均GDP和生活标准大幅上升的重要原因。但是中国的社会福利支出正在以与美国和英国同样的方式挤压储蓄总额的空间。
在格林斯潘看来,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要阻止投资放缓、生产力增长放缓,只有尽量不要让社会福利挤压国内储蓄的空间。
从全球范围而言,世界很有可能会进入通胀的压力之下,而非通缩的压力之下。“这是非常有可能出现的。我不能把它叫做一种所谓的‘经济衰退’,但从全球来看,确实是一种停滞状态。”
格林斯潘认为,如今,美国和中国主导着全球商品贸易流动和服务贸易余额,在当下这场关税战役当中,没有所谓的赢家或输家。“我们的关税之战、贸易之战,所谓的赢家,在自身的生产者身上也会有税种产生,因此它最终会回到一个基本点,即增加关税。这个关税本身会回到自己国家的人民身上。”
他呼吁,“关税之战所谓的赢方,其实也是输方,只是输多输少的问题,关税之战没有真正的赢家,我们希望有更多合理的行动或者措施,能够尽快将这样的所谓贸易战或者税收之战停止。”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中国能够实现高收入国家的目标。因为未来十年最大的一点被市场忽视了,那就是中国的城镇化,不是过去1.0版本,它主要是工业化推动的和硬件的投入,比如道路、建楼等等。
过去30年间,中国的城镇率一直是和工业化一起成长的,导致现在有很多大城市病,比如房价高、堵车、污染和社会问题等等。对于如何降低这些问题带来的危害?邢自强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通过科技投资进行结构改革。例如,在京津冀长三角和大湾区会有城市聚集区,每个城市人口加起来有1.2亿人左右,把他们和卫星城市联系在一起,用通勤电车连起来。通过通勤电车的投资,建立起一小时生活圈。
二是需要结构性改革。以长三角来举例,这些户口必须要整合他们的医疗、社保保险等都要整合,苏州的人就可以去南京、无锡领保险金。
三是智慧城市的投资,这是城镇化的下一个阶段。不是硬件而是软件,5G、数据、云、AI和物联网的投资,这方面未来十年有1400亿美元的投资。

中国科学院院长从信息科学和生命健康以及基础研究等方面,对未来作出评估。他认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影响和改变未来世界发展格局的关键力量。
关于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进展和趋势。他认为:
一是以芯片和元器件、计算能力、新一代信息网络为核心的技术加速发展,推动加快进入万物互联时代。
二是人工智能作为引领带动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将对产业结构、产业形态以及社会生活带来决定性影响。
三是大数据作为信息社会的战略性资源,成为科技和产业竞争发展的制高点。
四是区块链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将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动力。
关于生命与健康领域的重要进展和趋势。他认为:
一是基因组学、脑科学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受关注的前沿热点。
二是生命科学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加速走向临床应用,推动医学向“个性化精准诊治”和“关口前移的健康医学”新阶段发展。
三是合成生物学、人造光合作用、分子模块育种等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推动生物经济蓬勃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Alfred SCHIPKE表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更大的改革开放,更有活力的经济,能够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无论国企还是私企,只要资源最终流向于最具生产力的部门,那么中国经济的未来也就是光明的。
Alfred SCHIPKE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仍存巨大潜力,考虑到人口结构的变化,现在中国的关键是通过改革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