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习俗主要跟吃有关:北方饺子 南方汤圆
冬至,脚尖与舌尖皆不负
立冬不算冬,冬至到来,才有冬天的感觉。作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过后,一年中最寒冷的天气就要来到,如此不仅开启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冰雪期”,也勾起了我们冬游的欲望。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节气有着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饺子、馄饨、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而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今年的冬至不妨走南访北,让脚尖与舌尖一同感受着节气文化。
北方:首都北京 冬至美食:吃饺子
对老北京人来说,过冬至,必不可少的吃食是饺子。不过,刘一达介绍,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也就是说,最早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的食物名字应该叫“馄饨”,至于它的由来,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面粉制成形似如今饺子形状的食物,取“浑”与“屯”之音,就是“馄饨”,以求平息战乱。
“除此之外,也有一种说法,即馄饨就是浑氏和屯氏两位首领发明的,方得此名。”刘一达介绍,过去,人们认为冬至开始,阳气上升,但天地之气仍处于“混沌”相交的状态,“所以要在这一天吃馄饨,取混沌初开之意”。
到了后来,馄饨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食物,在大年夜也要吃。刘一达说,按照时令计算方式,民间历来有“新年旧年交在子时”的说法,至此,取其谐音,馄饨也更名为“饺子”。
此外,一些材料也提到,旧日北京百姓家像过除夕夜那样,准备节日要食用的‘冬至肉’、‘年糕’、菜肴等,其情景很像除夕守岁,故称为‘冬至夜’。
南方:福建莆田 冬至美食:吃汤圆
据记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哼唱着“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首关于冬至的儿歌,冬至前夜,一家一齐围在大簸箕的四周。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揪成一大粒圆坯,然后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即汤圆。其中颇为有趣的是,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等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或是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别提多馋人了。
此外,还有扫墓习俗。
冬至习俗:上坟祭祖宴请教师
作为一个天文类节气,冬至也叫“夜长至”“昼短至”。这时天气寒冷,人们躲在屋里教孩子唱数九歌,用九九消寒图记载阴晴,以占卜来年丰歉。当然,最主要的习俗还是跟吃有关,不过可不要光记着吃饺子。
上坟祭祖,结算工钱
陕西有谚语:“冬至大如年,先生不放(假)不给钱。冬至大似节,东家不放(工)不肯歇。”就是说,冬至像过年一样重要,学生、长短工都给享受假期。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南方也一样。《吴中岁时杂记》载:“冬至大如年,郡人最重冬至节。”冬至前一天,亲朋好友互相赠送食物,称为“冬至盘”。这天晚上人们设宴饮“节酒”过冬至夜。
潮汕地区民谚云:“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
冬至大如年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祭祖。河北《深泽县志》记载:“冬至,祀先,拜尊长,如元旦仪。”意思是说,冬至祭祖、拜谒尊长,要像过元旦一样举行隆重的仪式。
这是北方,南方如泉州习俗,冬至出门在外者,都尽可能回乡过节谒祖。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祭祖,合称春冬二祭,十分严格,参加者虔诚之至。
在安徽桐城,冬至节上祖坟烧纸钱祭祖,并在这天修坟整墓。在上海金山,冬至这一天过去有落葬、烧小孩棺材之俗,今则演变为骨灰盒落葬等。杭州、湖州也都要扫墓。
汇聚莆商智慧力量,搭建莆商互助平台,弘扬莆商“精、勤、俭、孝”精神,整合莆田各方资源,传播莆田妈祖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优秀的服务型、创新型、公益型社会组织不懈努力,为首都北京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和家乡莆田“以港兴市、产业强市”战略目标作贡献!
欢迎关注北京莆田企业商会公众微信:bjptqysh_dy
商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三环东路36号环球贸易中心B座1602—1603室
电 话:010—56939988
传 真:010—5693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