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8月,生态环境部点名中国五矿集团多家分公司污染物超标排放,环境违法问题多发,甚至在“绿色工厂”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说,将这些信息晒出来,就是为了让公众、社会和有关部门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刘友宾表示:“企业弄虚作假,长期不治污,反映出企业在生态保护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问题、措施上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注意。”

将企业的违法信息进行公开只是第一步。针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的企业违法问题,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此前就曾明确提出,应进一步强化环境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将违法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纳入生态环境失信‘黑名单’,实施授信融资限制、申请财政性资金项目限制、行业禁入、表彰评优限制等一批联合惩戒措施。”

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环境领域信用监管体系,着力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试点。去年,全国已有近20省、80多个地市、230多个县级环保部门开展了环境信用评价实践。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环境经济与管理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杨姝影说,江苏等地就以颜色分类企业环境信用,直接与金融信贷、市场准入、价格体系挂钩。“工商银行对绿色企业的平均贷款额度,是红色(环境失信)企业的23倍。环境保护部门也会将红色、黑色(环境失信)企业的环境违法信息推送给有关部门,如此一来,这些企业在政府的采购、土地供应、资质许可、税收优惠等领域都会依法受到限制。环保信用越差,企业将承担的环境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杨姝影介绍。

去年,生态环境部会同证监会对长期偷排高浓度有害废水的严重失信企业江苏辉丰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失信联合惩戒。江苏盐城大丰环保局工作人员曹嘉庚说,企业要为自己的环保失信行为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在电费水费方面将实行差别化电价水价,辉丰公司每度电要高出0.1元,每吨水要高出1元。假如企业不积极整改、及时修复环保信用,电费就可能要多付600多万元,水费多付100多万元。”

而搭载环境信用评价的企业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也在提速。包括湖南、新疆等在内的一些地区积极探索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信用监督管理处处长王俊康说,对于诚信守法的企业,他们将“无事不扰”,而对违法失信者,监管将始终“利剑高悬”。王俊康表示:“我们在探索,按照企业的信用等级对企业实施不同的抽查频次、不同的监管方式。对守信的企业,让它在经营中一路畅通。企业一旦在信用上出了问题,就会处处受限。”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还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对生态环境等国计民生安全攸关领域的失信者,将会采取更为严格的惩戒手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警告:“以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的领域为重点,对造成重大损失的失信主体及其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在一定期限内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直至永远逐出市场。”

杨姝影建议,在实施联合惩戒的另一面,也应进一步加大对环保守信企业的支持。杨姝影说:“要加大对诚信企业的激励力度。比如在同等的条件下,要支持守信企业优先参与政府采购、政府投资,实施优惠的利率等激励措施。”


重庆市非公有制企业信用建设促进会是在市工商联和市民政局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由重庆市有志于促进非公有制企业信用建设,相关机构、相关行业社团组织等单位自愿结成的全市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法人组织。促进会将始终坚持依法办会、依章建会、服务树会、诚信立会、活动强会的办会理念,紧紧围绕“五大”任务,着力在推动企业信用建设等方面有作为、有担当,努力让“信用渝商、法治民企”成为促进会内外的行动自觉,力争将促进会打造成为信用文化传播者、信用价值创造商、信用权益保护神、信用发展助推器,为助推全市非公经济“两个健康”发展、“信用重庆”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促进会“五大”任务
1、加强信用政策宣贯,推动企业守信践诺、信用自律,助力“信用重庆”建设。
2、强化信用文化传播,引导企业树立“诚信为本、信用至上”的发展观。
3、推广行业信用评价,开展征信服务,提升企业信用无形资本。
4、参与企业信用维权,助力信用修复,维护会员的合理诉求。
5、加强企业信用培训,提升诚信经营水平,促进企业诚信品牌建设。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更多精彩行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