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视机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引导,‘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促进电视机产业体量和产能扩张,‘节能家电补贴’等政策推动了电视机绿色节能相关技术提升,最新的《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成为电视机产业升级换挡的推动力。”海信视像副总裁胡剑涌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
产业政策指引下,我国电视产业实现了从“缺芯少屏”到电视大国的转变。近日,《中国电子报》记者来到海信视像总部青岛市,实地走访了海信电子信息集团研发中心的研发创新展馆和激光显示实验室,并采访了亲历产业政策变迁的电视人,希望能够通过海信视像这家企业,一窥我国电视机产业的崛起历程。
疫情检验电视产业链韧性
长期以来,“缺屏少芯”桎梏我国彩电产业的发展。为突破这一困境,我国政府和企业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尝试,随着“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节能家电补贴”等相关政策的推出和实施,海信、创维、TCL、康佳等电视企业依托技术创新迅速崛起,我国电视机产业开启逆袭的20年。
如今,我国电视机产业在产业链配套、产业规模、销售体量及产品多样性等多个维度取得了巨大进步。根据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披露,近五年来,我国彩电需求量总量约5300万~5500万台,零售量维持在4600万~4800万台水平;彩电产品平均尺寸从44.5英寸增长至52.9英寸,4K超高清电视渗透率从30.8%增长到71%。此外,我国彩电产品的技术多样性也进一步提升:激光电视、OLED、ULED、量子点背光液晶、Mini-LED背光液晶、叠屏液晶等技术被成熟应用于电视机产品。
不仅如此,中国成为全世界电视机的智能制造工厂,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全球电视机需求量大幅增加,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的统计数据,2020年全球电视市场出货量逆市成长,同比增长2.6%,规模达到2.47亿台,创下近五年来的高点。
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制造业带来前所未有危机之时,我国电视企业则化危为机,展现了我国电视机产业链十足的韧性。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液晶电视机出口数量为9994万台,同比增长6.8%;2020年1—12月,中国液晶电视机出口金额为134.32亿美元,同比增长7.3%。中国彩电企业的海外业务表现十分亮眼:海信电视2020年在海外市场销售量同比增长37.6%,创维集团2020年海外营业额增长率为37.6%,2020年TCL品牌电视机销售量同比上升27.2%。
2020年2月,在新冠肺炎疫情国内最紧张时期,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彩电企业顺利复工复产。海信、长虹、康佳、创维等彩电企业均于2月10日起全面复工或接近全面复工,为海外业务增长奠定了生产基础。其中,海信集团经山东省政府等有关部门急速批准,专程包下59辆大巴,提前将大批返岗员工接回各地工厂,最终海信电视和海信家电等工厂实现了安全复工,保证了彩电及其他家电产品的生产供应稳定。
政策助力产业迅速成长
我国电视产业链的强大韧性离不开产业政策的长期锻造:2009年“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全面拉开,2012年惠民补贴政策正式启动。此外,各级地方政府近年来也因地制宜推出各项“节能家电补贴推广政策”。相关产业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包括电视机在内的家电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也带来了电视机等家电产品销量的迅速提升和电视机企业的快速成长。
回首“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历程,自2007年12月起,家电下乡政策在山东、河南、四川、青岛三省一市开始先行试点,财政部、商务部对彩电、冰箱(含冰柜)、手机三大类产品给予产品销售价格13%的财政资金直补。
文章来源:第一家电网